华商网-华商报5月10日报道 东北农村女人“牛丰收”追随知青老公返乡,通过月嫂行业平台,闯荡大上海最终立足。热播剧《月嫂》让倪萍、奚美娟、叶童三位“浑身是戏”的女人唱出一台好戏,嬉笑怒骂后观众开始反思,为啥剧情后端变得狗血,昨日《月嫂》导演江海洋、编剧陶玲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两位对上海都会文化抱有情怀的电视人解释说,城市中各种文化贯通才是关注重点。
质疑一:没表现月嫂生活
倪萍、叶童都是演技派,剧中性格天南地北,一个东北大大咧咧的女人,一个小资上海女人,两人工作上是竞争者,生活上又“二女抢一夫”,火药味十足的情节让人留心关注,但电视剧名字叫《月嫂》,观众就想看更多展现月嫂生活的剧情,谁知十多集过去,倪萍才正式开始当月嫂,电视剧更像外地媳妇PK精明婆婆的生活剧,剧名形式大于内容。
《月嫂》导演江海洋回应:《月嫂》不是部行业剧,关注重点是人物命运,其中设计角色让我煞费苦心,比如本地文化“代表人”婆婆,受西方文化影响深重的“白玉莲”(叶童饰),粗线条北方文化代表“牛丰收”(倪萍饰),希望这部剧能展现这种文化交叉,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其实这部剧原名叫 《女人牛丰收》,后来发行考虑到“月嫂”更具象,就改了名字。
质疑二:强暴产女,剧情狗血
剧中,“牛丰收”在东北被强暴后,有过一个私生女,后来女儿被富人收养,多年在外国念书生活,而最意外的是,女儿居然成了生母打工外企的CEO!
《月嫂》编剧陶玲芬回应:我觉得编剧有点像木匠师傅,投资方趣味在哪里,编剧就要对此修改,呵呵。我本人就是知青,女知青被强暴事情,当年也有一些耳闻,事情都是真实的,但可能集中发生在一个主人公身上让观众无法接受吧,希望观众从中体味到和谐的主旨,好人有好报是我想要表达的重点。
质疑三:月嫂满嘴港台腔
叶童剧中是上海一位“金牌月嫂”,面对农村来的情敌自然不屑,不仅说话满口港台腔,有观众反馈连走路姿势都不自然。
江海洋回应:港台腔确实让我头痛过,为此还特地修改了剧本,把这个角色设计成曾嫁过香港老公,铺垫了这样的剧情,观众接受起来顺理成章一些。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