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日报讯 他年仅32岁,就成为暨南大学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随后直接深入基层出任“全国首位博士镇官”,但光环背后,他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史:两次高考落榜,靠边打工边上补习班,最终跻身暨大。他就是大家熟悉的根哥——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
“我更喜欢邓Sir这个称唿,今天不以区委书记的身份回答问题。”上周末,南海团区委开展了五四纪念活动,邀请邓伟根与现场约500名高中生分享了“我的成长路”,其间他首度在公众面前揭开自己的成长“底细”。
谈高考:高考两次落榜终成破格教授
“我们那个时候考大学,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与现在相比,其实各有各的难。” 邓Sir一席话,让应届高考生颇有同感,现场顿时掌声雷动。作为老师,他向学生披露了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两次高考落榜,其间做过泥水佬,当过代课老师,靠一边打工一边上补习班,最终考上暨南大学。
1979年,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邓Sir首次与大学擦身而过。为了维持生计,他到石湾的工地打工,每天拿八毛钱的工钱,顶着烈日翻水泥。“后来实在熬不住了,就辗转到澜石黎涌小学当代课老师,”他笑言,“当时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教过。”次年,由于地理考试“摆乌龙”,没有发现试卷背面的题目,邓Sir再次名落孙山。
与那些一蹶不振的落榜生相比,邓Sir 的态度非常坚定。“虽然接连两次受挫,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读大学。”凭着这股毅力,他闯过英语单科考试的难关,跻身暨大,并萌生了留校担任老师的想法。“喜欢当教师,不仅仅因为能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32岁时,邓Sir是暨南大学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从此就没有离开他心爱的讲坛。
谈工作:为何走出校园到佛山当官?
1995年,邓Sir除了继续担任暨南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还打多一份工,出任北滘镇委书记,成为“全国首位博士镇官”。
十几年来,无论政务多繁忙,邓Sir一直兼任暨大的教授,每个学期坚持回校上课,亲自带研究生。有现场学生不解地问:“当初为什么要走出校园到基层,至今还要身兼数职呢?”
“其实行政官员与教授角色的转换,除了时间以外,我都能应付得来。”邓Sir坦言,当时走出校园,是抱着经济学最大的实验室在社会的信念到基层去任职。“8年的基层工作给我上了很多课,经历过才能体会。”
“如今知识更新迅速,与学生交流,能更全面地了解理论研究处于什么阶段。” 邓Sir坦言到南海任职未满9个月,“为了不辜负南海区人民的期望”,会先调配好主次,在完成好“主业”的前提下,等工作稳定了,会再重新分配时间回到母校教书。“但现在欠下来的课程,只能下学期给学生补回来。”
谈兴趣爱好:从小沉迷粤剧
当有应届高考生请教:如何分配好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与兴趣爱好中找到平衡点。“兴趣是一辈子都丢不了的”,邓Sir支招,“关键在于提高读书效率。其实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长远来说对学习是有利的。”他还表示,他工作之余都会打篮球、玩摄影。
兴趣甚至成为邓Sir考大学的动力。“我从小沉迷粤剧,其中苦读诗书中状元、做官维护正义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抄写了《红楼梦》的诗集。”粤剧激发了邓Sir的文学梦,让他成为高中为数极少的文科男生。
座右铭: 成功=信心+毅力。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