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丁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时,家里买了台壮观到笨拙的录音机,在可能是随机附赠的一盒卡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首歌是《真心英雄》和《快乐似神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最流行的是李玲玉和随后的杨钰莹这样甜腻腻的声音,而李宗盛(微博)和赵传这样的破锣叫驴嗓,实在太不堪入耳了。那时也追过星,崇拜的是林志颖和小虎队,李宗盛赵传和他们相比,分明就是邻家二叔嘛。
后来上了大学,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了转变,用随身听戴耳机听罗大佑,同学凑过来蹭一耳朵,开口说———电池没电了吧?不下三个同学都认为,罗大佑唱歌就是电池没电的效果。我其实暗自得意,自己可以在如此干瘪扭曲、沙哑枯燥的嗓音里听出味道,终于和他们不一样了。再加之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她的朋友失恋后反复听的一首歌是《把悲伤留给自己》,于是也找来那个叫陈升的歌来听,果然不一般。后来听多了,知道在李宗盛、赵传、罗大佑和陈升这些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滚石。
再后来开始听摇滚,中国火,魔岩三杰,听何勇说“感谢张培仁和贾敏恕,今后的历史会证明这一切”,生生把魔岩当作一种文化现象,还不知其是滚石唱片的一个厂牌。疯狂补课几年后,才知道,原来除了崔健、许巍和半个郑钧,是这个叫“滚石”的唱片公司完成了自己九成的流行音乐启蒙。一直感慨自己只是赶上了宏大叙事的尾巴,真正开始有意识了解滚石的时候,已经到了“无歌的时代”,只能怀旧。
五一的鸟巢,当我抛妻弃女坐在滚石三十年演唱会的看台,罗大佑、李宗盛、陈升、赵传、张楚、窦唯、何勇这些我最喜欢的滚石老将都没有到场,但当伍佰、张震岳和五月天组成“伍岳天”唱起《鹿港小镇》,唱起《Don’tbreakmyheart》时,还是忍不住眼湿。潘越云举手投足风韵犹存,侯德健时隔多年终再登台,九万人,唱了近六个小时,这算不算宏大叙事?滚石三十,我也三十,但过去一直不同步,这一次,“我在滚石,我很重要”,也算是作为见证者在现场享受了共情共振的高峰体验。
我一直在想,罗大佑横空出世算是一次峰值,然后下滑;李宗盛为陈淑桦做《梦醒时分》是一次峰值,然后下滑;红磡“中国摇滚乐势力”算是一次峰值,然后下滑;直到纵贯线牵出的这次“滚石三十鸟巢演唱会”又算是一次峰值,然后,然后……这已是华语流行音乐最坏的时候,前方已经无路可走,而滚石唱片用自己三十年的上升和滑落,实践了华语创作人的最大热情。这种热情不会随着下滑而冷却,我只能想到这里。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