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上庐山,那沉积时光中散发出的静谧安抚着每一颗都市浮躁的心,如琴湖的绿水清润着人们脑中繁复的影——这是一个净化身心的世外绿野。那年代久远的城楼、磨得光滑的石板街、倚山而建的古楼,一幕幕地呈现在旅客眼前,让人产生回到古代的错觉。庐山,犹如一颗明珠,点缀在西南山水之间,碧野之角。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默默地守护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一如历史的背影,吸引着人们踏着古石板,感悟历史的厚重,抑或缅怀过往的故事。
石板清幽,静静的,空空的,空气中弥漫着老房子石头、木头有点混合了的味道。这股古老却熟悉的气息,让人瞬间放松,抛开尘世的一切烦恼,思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想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真诚问候,安定地生活,像一部温馨的电影,在人的心海里静静地播放。春天的踏青,是为心灵寻找一片新的净土,洗涤往日的尘埃,走向新一年的生活。置身庐山,慵懒的心境渐渐从冬日的阴霾中苏醒过来,重组一套全新的程序。

或许因为交通便利,庐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人常常涉足的地方,因此庐山的人文景观格外密集。论自然景色,许多名山都差不多,盘山公路、险峰峭壁、瀑布清泉、云雾缭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于名山来说,正因为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渗入了人文气息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古往今来,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历代诗人和学者,慕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历史上也不乏文人学士“借得名山避世哗”,将庐山作为隐逸之所。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即是唐人李渤早年隐居读书的地方。后来建立国学,并经宋代理学家朱熹等人悉心耕耘,发展为一所全国著名的书院,是数百年间中国封建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心。

1885年起,20多个国家的在华牧师、商人和一些中国军政大员、达官贵人,先后涌上庐山,大兴土木,竞相修造公馆别墅。不足半个世纪,幽静美丽的牯岭谷内,一栋栋造型别致的建筑依山而起,一片罕见的别墅园林城很快在山巅出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迄今这千余栋建筑风格殊异的高山别墅,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入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清真寺等,都是庐山风景名胜区最精彩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山岳型风景区中居于首位。在传统建筑风格、文化的影响下,庐山处处一派天人和谐的悠远意境,结合地域、风俗习惯等又各具特色,或狭巷夹天、或庭园深深、或小桥流水、或粉墙黛瓦、或依山傍水、或择林栖居。情之有物而又令人陶醉,不知归路。
【小贴士】
1)庐山气温比九江低7-10度之间,早晚气温比较凉请备好外衣;
2)因特有的云雾气候,含有大量的水份,所以会带给入住游客阴凉潮湿之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