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5月16日报道 市场不好的时候,往往是自我反省、进行调整改进的时候:对企业而言要调整生产布局、调整产品结构;之于政府部门则要调整发展思路、调整产业布局。
刚刚出炉的4月份中国汽车产销数据,强化了这种调整的迫切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汽车产销数据显示,今年4月,汽车产销表现低迷:环比降幅超过15%,同比年内首次下降,其中商用车降幅更明显。相比之下,更为严峻的形势表现为1~4月,汽车产销同比增速不到6%,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回落2.39个百分点和2.13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形势将较为严峻。
汽车企业经营面临空前压力,而与此同时,政策之手也如约而至。这一次,它触角伸向了一直被业内诟病的中国零部件行业。
中国本土零部件的处境绝对可以用“惨淡”来形容。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远远低于跨国公司平均5%的水平。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与世界前百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销售差距也在10倍以上。此外,外资企业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上已经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轿车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接近80%;而在汽车电子、发动机零部件以及新能源车关键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其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0%。
此外,据统计,国外零部件工业的平均投资额为整车企业的1.2倍-1.5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低于0.3倍;我国零部件企业研发人员占总职工比例为2.5%,跨国公司则在10%以上。
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据国外权威机构最新的统计显示,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企业当中,中国一家都没有。如同有外资背景的整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唿风唤雨、让本土汽车企业生存艰难一样,那些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也早就觊觎中国市场,不断输入资本,加速扩张,这使本土零部件企业生存压力日渐增大。
其实,汽车业界对新政策所引发的公平性问题有颇多争论。有人认为,此举是历史的倒退;认为最好的鼓励是不要有明确股比限制,应该让市场来决定。
上述说法显然是希望政府继续推行“市场换技术”路线,认为中国应该放开市场、让企业自由选择,让中方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掌握核心技术。不过,中国在整车领域所采用的“市场换技术”路线行至今日,已经被外界广泛诟病,“此次新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在发展核心零部件产业上,更加强调了中方要求,最起码,在‘市场换技术’的程度上,我们开始更多的主张权利。”一位汽车行业证券分析师如是认为。
正如汽车业著名专家陈光祖所说,汽车市场的浮躁催生了一大批谋求尽快获利的中国企业,他们对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研发积极性是十分低下的,“在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有必要通过政策限制,尽可能地让外资的核心零部件技术与中方共享。”
普遍观点认为,在新能源车技术领域,中国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为10年以上,传统能源车的技术差距在20年以上。但如何尽快缩短差距,才是我们要首先考虑的目标。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