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地震撼动奢侈品市场
相比之下,奢侈品牌日益重视的中国内地,对奢侈品牌的全球营业额贡献之比仅为5%,港、澳、台三地的合共贡献亦仅为7%。

日本的奢侈品市场
在日本东北九级大地震和随之而至的大海啸后,哀鸿遍野的,不只是灾区,还有股市。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公司之一—LVMH的股价在3月11 日下跌2.08%,到14日与15日分别下跌6.08%与8.15%,16日更是在卖空者的狂欢中大跌11.18%。与LVMH同病相怜的还有 Swatch集团,其股价自10日的397瑞郎一路向下,到15日盘中股价一度只有347瑞郎,其间累计跌幅超过12%。

奢侈品牌日益重视中国内地
类似的故事也在历峰集团(旗下拥有江诗丹顿、卡地亚、豪雅、万宝龙等品牌)、爱马仕、巴宝莉、Christian Dior、巴黎春天(旗下拥有Gucci集团)、Luxottica(旗下拥有雷朋)、蒂芙尼的股价上发生,从瑞士到法国、从意大利到英国,再到大洋彼岸的纽约,几乎无一幸免。当然,亦有幸运例子如宝格丽,但其成为LVMH最新狩猎目标的状态是其逃过卖空者洗仓潮的唯一护身符。

日本地震撼动奢侈品市场 未来逐渐位移中国
原因在于日本市场之于奢侈品牌的重要性。尽管发生在日本东北的大地震对于身处六本木Hills或者池袋的奢侈品牌门店没有带来实际影响,但核灾难的阴影与停电或节电的现实困扰,令相关门店一度处于歇业状态,不确定的安全与经济因素,亦可能促使每年为奢侈品牌慷慨解囊数次的日本人收紧非必要支出。
让数据说话—对爱马仕或宝格丽、Coach、蒂芙尼而言,日本贡献了18%-20%的全球营业额,这些品牌的日本业务敞口均很大;对路易威登、Gucci而言,日本亦为最大的单一市场。相比之下,奢侈品牌日益重视的中国内地,对奢侈品牌的全球营业额贡献之比仅为5%,港、澳、台三地的合共贡献亦仅为7%。
但汇丰银行的奢侈品行业分析师Antoine Belge断言,日本早已并非各大奢侈品牌的战略焦点。还是以路易威登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本土顾客与日本海外游客合共为该品牌贡献了50%的营业额,而现在,即使加上日本人在海外的消费(在上文所说的17%贡献之外又多了7%),来自日本的真正营业额占比亦大幅下滑至不足25%。
即使是特许授权方式深耕日本市场的巴宝莉,亦几乎可以肯定不会蒙受皮肉之痛,因为根据该品牌与其日本授权商的协议,向巴宝莉品牌上缴的特许分成是得到法律保证的。因此,日本为该品牌的全球授权业务提供了2/3收入,估计仍将安全无恙,但不排除巴宝莉为支持其日本合作伙伴而将分成比例下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