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201120期封面
谁在扭曲药价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天价药”屡屡被曝光,令人纠结。
作为医疗问题矛盾的集中体现,理顺药价是医改理所当然的重点。近来,在抨击“药价虚高”多年之后,“药价虚低”的说法又开始流行,医药界已然呈现“药价虚高和虚低同时存在”的扭曲之局。
本刊的调查发现,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疗机构都对药价问题备感委屈,甚至,仅仅批判“以药养医”体制都是不够的——客观存在的监管“缝隙”和监管不力,使得一些企业有多种回旋空间,“变脸药”不停地出现,最终影响到价格。另一方面,“特权药”已成医药界顽疾——二十多批次的药品政策性降价,对享受超国民待遇、拥有单独定价权的外资药影响甚微。
本专题对外资“特权药”问题进行调查剖析,并揭明扭曲药价的影响因素,以期药价相关机制能回应并改变“民生多艰”之局。
“特权药”强势之局
外资“原研药”概念混淆了专利药和非专利药的区别,享受着定价上的超国民待遇,“特权药”已成医药行业顽疾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武 | 北京报道
近年来,中国二十多批次的药品政策性降价,对拥有单独定价权的外资药影响甚微,“特权药”已成医药行业顽疾之一。
3月28日开始实施的新一批次药品降价重点列入了外资药品,被认为是继2010年12月降价之后,主管部门第二次对外资特权药动刀。
此番,外资制药企业不再直接拒绝降价,而是唿吁“合理评估价差,分步骤、平缓的价格调整。避免市场过大震动,影响企业投资的信心”。
这样的表态基于一种政策动向:取消外资药品定价特权,缩小与国产药品的价差是大势所趋。正在制定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和国家发改委在最近透露出各种信息,也都唿应着这种趋势。
外资特权药不但有高价格,也占据着全国接近30%的市场,在一线城市的二三级医院占比更是接近70%,在诸如心血管治疗药等医院常用药中,外资药占比遥遥领先。
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取消外资特权药的努力会出现怎样的不确定性?国内医药市场又会出现怎样的格局?
特权药争议已逾十年 发改委态度趋明
2010年广受关注的一份“国家基本药物外资原研药单独定价与国产药品统一定价对照表”中,9个外资原研药价格平均比国产药品高出13倍,最高达23倍,价格最接近的也高出6倍多。
上海罗氏的头孢曲松(商品名“罗氏芬”),曾被业内讥为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罗氏芬难题”。
同种药品,甚至有些同为国家基本药物,为什么外资药和国产药价格如此悬殊?
“最主要原因在于‘原研药’的特权。”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对《望东方周刊》说。
何为“原研药”?官方解释是“化合物专利过期(包括行政保护期结束)的专利药品和同类药品(未能申请中国专利保护,但在国内首次上市的药品)”。
我国市场上,“原研制类”药品主要集中在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制药企业中。“原研药”在招标、政策性调价时的特权待遇,是国内制药企业抱怨十余年的焦点所在。
为鼓励企业进行药品研发,鼓励外企将更多创新药带入中国市场,2000年左右,原国家计委制定的政策给予创新药品种定价优惠,使原研药价格逐步脱离一般药品的价格体系。对于已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品的价格,原国家计委是在仿制药品成本基础上上浮30%~35%制定出来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