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从政府到企业到社会组织都到了总结和收获的时刻。
政府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企业捐建灾区的硬件设施也早已投入使用;社会组织盘点着灾区的项目和投入。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这三方力量在灾区这个特殊的地方相遇了,他们发现,在合作中发挥各种的优势时,原来可以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双流安康家园被称为"企业出资、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改变了712名灾区孩子的命运,日钢无偿捐助他们到最高学业的承诺,让我们看到这些原本命运悲惨孩子的光明的未来。
但也有质疑:收养孩子是不是更应该是政府承担的职责?企业是不是做了政府该做的事情,购买了财大气粗的政府的服务?
原本是民政局工作人员,现在担任双流安康家园园长的胡园长(其编制仍在民政局)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日钢的巨资,灾区的孩子也会被当地的福利院分别收养,不会流落街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比不上现在。
对于这712名孩子而言,就算企业购买了政府的服务也没什么不好。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可以在个案上出现企业包办了政府分内工作的情况,民间力量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政府的补充。2008年6月份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明确规定:在灾后重建中应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灾区修建板房学校的时候,就遭遇了与政府抢地盘的尴尬:在闷头建板房学校时,才发现当地早就有了对口援助的单位和充足资金。青基会即刻调整战略,去往灾情没那么严重,政府没那么重视,也无援助单位的地方开始发挥作用。
学者们很乐观,认为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政府还是给予了民间组织较大的发挥空间,民间力量成为政府救灾行动的助力,政府与民间组织形成良好的互动。甚至乐观预计公民社会发展提速。
在非常态下,政府认识到社会组织的力量,并愿意给出一部分空间;在常态下,需要政府让渡更多空间给社会组织。毕竟社会组织具有政府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中国扶贫基金会为灾民创新的"扶贫资金折资入股、能人经营、全村受益"的产业发展模式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NGO
青基会:盯住阵地,不撤退
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很多公益机构都忙着开总结会、报告会、带领捐赠人回访灾区等活动,与这些"热闹"的纪念活动相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显得静悄悄,既没有报告会,也没有回灾区探访。
青基会在干什么呢?
希望工程救灾助学项目是青基会在灾区开展的最主要的项目。"2010年的10月,我们早已带领捐赠人探访了在灾区开展的公益项目,那算是给捐赠人和社会交代青基会灾后校园重建的成果。"涂猛说。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建成灾区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与政府抢夺重建地盘……青基会在这次救灾中谱写了众多"第一",而这些"第一",正是希望工程的使命和精神所赋予的。
最近,基金会原本打算在5月12日这天出一本关于救灾的书,但由于时间原因延后了。这是一本全面展示青基会救援灾区始末的书,涂猛说,书的副标题是他取的,"让渡--成就中国的公益力量",这是涂猛在地震救灾中的主要体会。在大灾面前,政府如何将社会公共事务逐步向第三部门开放,让公益组织发挥作用,是这次救灾带给基金会和涂猛最大的思考。
走在最前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