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业江湖从未平静
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困顿、挣扎、回暖、复苏之后,始于2010年末的一场“整改大考”让这个行业再度经历了一次“大洗牌”。虽然优胜劣汰是注定的结局,但逾4成的企业出局,淘汰率如此之高远超业界预期。而在整合之后,存活下来的643家企业中的大部分,命运或许依旧不变:龙头企业攻伐势头未减,二三线企业仍未脱离“苦海”,国外巨头虎视眈眈……在这一波失意者之后,谁又将黯然离场?
养牛目前来看还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在奶农积极性被调动之前,奶源仍是中国乳业不容回避的问题之一。
小企业离场还是转型
500家小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买家,又不希望坐以待毙,那么只能积极谋求转型。
如今的河北行唐食品工业园区早已不复当年的喧嚣。这里一度集聚了多家乳品企业,但现在都已停工,除了看守大门的师傅外,很少有人过来走动,厂房里也早落上了厚厚灰尘。
太行乳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平有时会来转一转,偶尔有些员工也会过来和他说说话,诉说一下困境,也打听一下企业还有没有重新开工的希望,每次他总是无言以对。
太行乳业原是三鹿集团旗下的联营公司之一。三鹿集团以品牌入股34%,另两家民营企业各占33%股份。自2007年3月投产起,公司主要生产三鹿牌的奶粉。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两家小股东以309万元的价格回购了三鹿集团所持股份。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工厂一直停产。
员工们很快就被放了无薪长假。公司原本有160多名员工,生计无着后,一些人只好到石家庄甚至是北京去打工,更多的人只好闲在家里。
几位股东也几乎被拖入了血本无归的窘迫境地。张国平粗算了一下,股东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只在2007年分配过300多万元利润,这笔钱后来又用在了回购三鹿集团股份上。
“如今谁也不愿意再砸钱了。”他说,就拿这次乳业整顿而言,如果将相应的检测设备配齐,大约需要再投入500多万元。当他把预算报告提交上去之后,几位股东都望而却步,纷纷表示不再追加投资了。最终,太行乳业成了这次“整改大考”的落榜生。
老张感到可惜:这家工厂当年在三鹿体系里算是优质资产,在2007年的好时光里,每天能生产25吨左右的奶粉,当年产品也并未被检出含三聚氰胺。而行唐是河北养牛大县,如今行唐有100多个养殖小区,每天能提供原奶400多吨。这些牛奶被卖到更遥远的地方,而家门口的企业却找不到生机。
如今,老张只能把否极泰来的希望,寄托在某家大企业能看到企业的这些长处而出手收购。如果最终能够谈成,那么企业和工人们还能有个出路。
被迫离场的远不止太行乳业一家。事实上,与太行乳业一墙之隔的阿牛乳业、六路通乳业也都没拿到新的生产许可证。
据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介绍,2008年河北原本有109家乳品企业,三聚氰胺事件后萎缩到61家。其中35家通过了审核,4家仍在整改。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河北35家重新审核已发证企业,绝大多数隶属于伊利、蒙牛、君乐宝、完达山、三元、飞鹤等企业,过关的区域小企业屈指可数。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