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媒报道,高盛“乌轮”事件迟迟未解决,监管机构对于审批新产品态度转趋审慎。今年初恒指波幅指数终于推出,设计该指数的恒指服务公司及业界都期望藉此推出新产品,惟发行商向证监及港交所(388)申请发行相关窝轮、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产品,迟迟都未获批,有发行商私下埋怨监管机构矫枉过正。
指数的作用,除了是市场参考个别类别股份的整体表现,更重要是担当金融机构推出产品的依据。属于恒指策略指数的恒指波幅指数,在今年2月21日正式推出。这个套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幅指数(VIX)编纂的指数,在港仍然是新事物,而认购证(窝轮)发行商已虎视眈眈,希望推出以恒指波幅指数为相关资产的窝轮。
市场料先有期货 后有窝轮
无论是窝轮、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利用指数推出产品,都要向指数供货商取得产品发行授权。有发行商透露,计划发行相关窝轮,同时申请授权和审批,后者迟迟未有结果。
据了解,港交所已接到一宗上述的申请,审批工作进行中,波幅指数属于的新资产类别,发生高盛「乌轮」事件后,监管机构对审批新资产类别会更加审慎。
有市场人士相信,待港交所推出恒指波幅指数期货后,相关的窝轮才会出现。港交所发言人表示,波幅指数期货何时推出,要继续留意该指数的表现,并要确保市场对指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包括指数的形态、波动的幅度有多大等。
短仓杠杆ETF触礁居多
现在断定发行商推出恒指波幅指数窝轮触礁是言之尚早,但他们推出另一只恒指策略指数──短仓及杠杆指数系统──的ETF,成功获批的机会相当微。该指数自2008年9月推出至今接近三年,不同的发行商相继尝试,但都未能成事。
当年恒生指数公司应发行商的要求,推出恒指短仓及杠杆指数系统,前者的表现与恒指相反,后者的表现则与恒指相同,但幅度按杠杆倍数而增加,例如恒指升1%,两倍杠杆指数则会升2%。
追踪短仓或杠杆指数的ETF,称为逆向或短仓ETF,属于结构非常复杂的产品,在欧美并不罕见。负责审批ETF的证监会,曾表示积极研究引入有关产品,可是随着金融海啸后有关ETF的批评持续涌现,加上英、美监管机构视之为必须防范、未必适合散户的产品,该类产品一直没有在港出现。有发行商干脆在海外发行,德银于2009年9月发行追踪恒指短仓指数的ETF,在欧洲四个交易所挂牌,至今仍然是全球唯一的相关产品。一向甚具野心的新加坡,亦于同年引入当地首只短仓指数ETF。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