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的北京还带着丝丝凉意,游泳馆里的暖气开得很足,一走进去就闷得有点喘不过气来,十来个小伙子们正在水里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中文说得有点生硬的日本教官站在岸上指导比划着,“手,手再高一点!”
乍一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堂游泳课,“我们今天学的是怎样在急流中救援。”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副主任卢杰介绍道。他们湿淋淋地拖着道具爬上来,接着又跳入水中,“救”起下一个道具。
这是位于北京城郊凤凰岭公园的中国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包括卢杰在内的救援教官们,正在和几名来自日本的救援专家切磋、交流水中救援。尽管在场的个个都是游泳的好手,但在水中救人和拥有好水性并不是一回事。类似这样的救援交流课每年都有,时长一两个月,国外的救援专家亲临训练基地,中国救援教官获得更多经验后,再给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普通队员授课。
训练基地大门口,是一个模拟的地震现场:倾斜倒塌的房屋,被砸坏的车,成片废墟,被压住的模具尸体。一个民间救援队正在其中奋力地翻爬,等待着“国字号”队伍对他们进行一些专业培训。
这是中国第一座专业化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包括卢杰在内,训练基地共有近20名救援教官。他们主要负责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进行救援、应急管理、紧急搜救、医疗救助等专业训练,同时也以领队的身份参与救援行动。
4月27日这一天,中国国际救援队已正式成立十年整。过去数年,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青海玉树、云南盈江地震,从印尼海啸到海地、新西兰、日本地震,哪里有地震,哪里就有这支队伍的身影。他们总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救生命。
“这项工作本来就是在和死神决斗,你就是在生与死的那个界限处。”参与新西兰地震救援的训练基地教官步兵告诉记者。
2009年,中国国际救援队获得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亚洲第2支、世界第12支重型救援队。
一上飞机就睡觉
胡杰刚从日本回来,他是这次前往日本地震的15名救援队员之一,也是训练基地唯一参与日本救援的教官。胡杰的特长是在现场搜索定位幸存者,因此面对日本复杂的情况,他成为主力队员前往。
胡杰出发的时候,其他队员大部分刚好从新西兰地震救援归来,他们就在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擦身而过。1982年出生的胡杰是湖北荆州人,他年少入伍,如今看起来像个大男孩的他已经是救援队的骨干力量之一。
2001年,19岁的士兵胡杰加入了成立不久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此时,1998年入伍的卢杰也因各方面能力出色而被选中,成为其中一员。
一进去,胡杰就知道了自己身处的环境特殊,这不是他之前所呆过的军队,每个招进来的队员不仅要测试体能,还要测试心理素质。
“最基础的是体能素质要好,第二是要有非常过硬的心理素质,第三要有全面的专业常识和技能,这些是救援队员最基本的要求。”卢杰介绍道。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骨干队员,卢杰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救援,营救出很多幸存者。2006年服役期限届满的卢杰退伍,此后被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录用,成为训练基地的第一批专业教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