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
2011陆家嘴论坛19日-21日在上海举行,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论坛上表示,在监管体制上面,中国没有实行功能监管而是过度实行了机构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有它的好处可以控制一些风险,机构的风险有人负责任,但是最大的弊病就是割裂了市场,而且使得同样一个法律工具,同样法律关系的金融产品,各个监管当局是实行的是不同的监管的准则,这样的话也会埋下金融的风险。
吴晓灵指出,在中国,中央银行权威太不够了。但是由于有国务院统一管理,很多金融问题化解看起来没有太大问题,好象中央银行权威性不够也没有酿成大的问题,但是长期这样下去,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弊病,尤其是在推动人民币的跨境贸易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如果人民币想有一席地位,中国现在的这种金融发展状况,是根本无法适应的。
她认为,不需要实现权利回归央行,一行三会在理想模式中,应该实行功能监管,不能就机构监管。如果维持一行三会的格局,对于央行在获得监管信息方面应该充分的保证。现在保证的不充分,而且如果央行把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金融机构监管责任和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给了央行之后,对金融市场上的异动对于各个金融机构的异常表现,中央银行有权利去现场检查。为了减少这种负担,中央银行不应该做日常频繁的检查,但是做特殊情况下的检查应该有这种知情权。
以下是发言实录:
[黄明]我先提一个问题,我要问吴行长和李院长,就是刚才你们俩都说到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监管的启示,这是我的理解,我的理解是:的确中国的金融监管现在面临着是不是有可能过多的机构监管,而不是足够的功能监管,而且也缺乏在几个监管方之上更有权力的、有协调权、有动态的决策权的一些机构?而且吴行长也提到了,是不是可以通过央行有更多的权利的方法?我现在想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们两位,因为你们两位是在中国金融监管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和经验,你们认为中国怎样在这个方面进行改革,这个机构是不是应该央行来做这个事?不管是不是央行来做这个事,这个机构必须要有什么样的权利,怎么样做这个事,能够协调监管?[15:47:58]
[吴晓灵]我想中国所处的情况,和国际上所处的情况,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这次金融危机在西方是由于过度的金融创新和过度的追求利润,而没有很好控制风险,造成了资产泡沫引起了金融危机。所以在国际上讨论监管改革的时候,在技术上讨论了很多,不管是微观层面上的改进,还有在提出了,宏观审慎的监管也是很多技术上的问题。[15:49:16]
[吴晓灵]但是我觉得中国所面临的所处的阶段和国际上不一样。他们是发展过度了,而中国我一直的观点,中国存在着金融的压抑。中国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都发展的非常不够。而这个发展的非常不够当中,我认为有一个,就是刚才说的,在监管体制上面,没有实行功能监管而是过度实行了机构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有它的好处可以控制一些风险,机构的风险有人负责任,但是最大的弊病就是割裂了市场,而且使得同样一个法律工具,同样法律关系的金融产品,各个监管当局是实行的是不同的监管的准则,这样的话也会埋下金融的风险。这是我们和国外不一样的。[15:49:48]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