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已基本出齐,对此各方议论纷纷,学术界、政策界和企业界都在认真分析。分析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是否进入了V型反弹通道,经济的恢复是否还会反复,会否进入W型的下降通道;第二,中国资产市场,包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了泡沫,如果出现了泡沫,它是否正在妨碍行进中的实体经济的反弹,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系统的判断。
引入资产价格的
新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是出现了非常特殊的国际金融危机,而这场危机又是百年罕见的世界性经济事件,它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冲击,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也带来了相当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反思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传统分析。对此进行系统的反思当然需要较长时间的讨论,这有待于未来在金融危机尘埃落定之后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和数据,提出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并据此框架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的种种现象。
我们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所缺失的是对资产价格的分析,而过分注重对产品价格的分析,实际上,在现代宏观经济中,资产价格对家庭的消费、企业的投资乃至金融机构的借贷都有直接的影响。对此,华尔街的投行经济家已经意识到了,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Koo)最近在《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风暴中幸存和发展》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因此,我们必须将资产价格引入短期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中。
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资产价格的上升对总产出有正面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类似于传统宏观经济学中认为物价上涨短期内对产出有正面影响的理论,这一理论往往被归纳为“菲利普斯曲线”,所以,我们把资产价格与产出的这种关系称为“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由于这是一个正向的关系,我们不妨称之为“总供给曲线”(附图)。

其次,另一条曲线是资产价格与总产出的负向关系,这条曲线来自于货币市场的运作。货币在我们的扩展框架中,不仅是产品交易的中介,也是资产市场交易的中介。给定同样的货币供应量,当总产出上升时,它留给资产市场用于交易的货币量自然减少,资产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当资产价格上升时,如果总货币量不变,这时留给产品市场交易的货币量就会下降,会导致产量下降,当然也会导致物价下降。我们在分析框架中,暂时把产品价格放在一边,作为固定量不变,于是,就可以得到资产价格与产出的负向关系,这类似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所推导出来的产品价格与GDP的反向关系,我们称之为“广义的货币数量论”,并将这条曲线称之为“总需求曲线”。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