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几年快速发展之后,境内外的指数基金已经达到了127只,资产规模达到了3000亿元。指数基金的设计者逐渐发现,要设计出一只既具有投资价值,又具备创新性的指数基金已经越来越难。
“中证指数作为国内最权威的指数编制机构,现在大约有400多个指数在市场上发布。其中已经变为指数基金的超过100只。”国投瑞银总经理尚健提出,目前指数产品的发展遇到一个困境,指数编制方式已经越来越窄。
从2010年开始,一些基金公司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与中登公司合作,编制符合自己需要的指数基金,并将其产品化。
基金行业运用指数更多的是考虑其投资价值,如何编制一个指数,才更能反映其投资价值呢?指数的投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尚健介绍,目前指数体现的投资价值更多的是依靠历史上一些数据,比如说市盈率、市场市值规模等。这些数据有价值,但更多的是依靠历史。
指数基金能否反映未来?有什么指标?这一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尚健表示,他们正在试图提供一个思考的线索,作出一些尝试。而他们选择的逻辑是品牌。在他看来,从沃尔玛、可口可乐等这类公司的发展来看,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指数未来的投资价值。
在这样一个指数的设计中,国内的基金行业第一次采取了由公众投票来决定基金投资标的的方式。
国投瑞银基金正在与中证指数公司联合编制中证海外品牌80指数,在这一指数编制过程中,他们先从在境外上市的800多家中国公司中按照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在内的基本面指数中选取100只备选股票,之后由专家和公众投票筛选出80只股票,其中,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各占一半的权重;之后将这80只股票按照等权重的方式编制成为指数。
而这一“公众投票”的方式则引发了一部分疑虑。譬如,公众投票选取的公司,是否过于感性?如何保证投票是具有公信力和价值的?品牌认知度是否就等同于其投资价值?公众熟悉的公司多为消费、服务、信息等与公众关系密切的行业,投票决定是否会导致中上游行业很难入选,使得指数标的集中于某几个行业?
在尚健看来,“公众投票”这一环节的设置是根据该指数选择“品牌”作为主题而设定的。如果说衡量沪深300指数的标准是市值大小,衡量品牌的标准是什么?在没有既定标准的情况下,公众对品牌的认可度可以作为品牌选择的一个标准。当参与评选的人数达到10万甚至更多的一个量级之上后,投票出来的结果就具备了一定的公信力和价值。
为了规避公众选择中的感性风险,编制方先根据一定的数据选出了样股,给出100家公司的范围,公众影响的范围是在这个框框上面的,此后补充专家评审的环节。尚健坦言,在最后的评选中,专家具有更大的发言权,以此来确保一些公众不了解的风险可以规避,以及一些中上游的不被公众熟知的好公司被选择出来。
在指数编制成功之后的运行中,投资标的是否依旧按照公众的意见进行调整?尚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对于这一问题,他们其实尚未有十分成熟的想法,按照目前的思路,由于启动公众投票的成本较高,可能会更多地采取专家的意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