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立新(微博)主持档案。
(文/小易) 和《档案》的前任主持人石凉一样,赵立新也是职业演员。他演过不少影视剧和舞台剧,也多次出任编剧、导演。在翻拍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他扮演了李侠。就是这个角色,让赵立新进入了北京卫视遴选《档案》主持人的视野,最终成为了《档案》的第二任主持人。接到邀请后赵立新犹豫了很长时间。40多岁的他希望自己能很负责任地为自己做决定。他担心《档案》牵扯自己太多精力、影响自己的演艺工作;担心自己“在媒体面前曝光”……
赵立新最终还是接下了《档案》。个中缘由,一是“我从小就喜欢讲故事,讲故事是很幸福的事。”二是节目本身让他很认同。第一次看《档案》时曾感觉眼前一亮:哎,还有这样的节目!
从四五岁开始编故事讲故事
中学时赵立新曾在偶然情况下学过播音,1986年上了中戏。之后和张涵予等人一起做过配音。前些日子,赵立新还在帮张黎导演的两部电影配音,一部是《辛亥革命》,给赵文王宣演的孙中山配音,另一部是《孔子春秋》,给孔子从17岁配到71岁。“我习惯了语言方面大量的、繁重的工作。所以《档案》我才能撑得住。”
赵立新从小喜欢编故事,编完就讲。四五岁时候的他喜欢自说自话,讲得如火如荼的。男孩子编的故事大多和暴力有关。就这样,赵立新一个人的仗打得热热闹闹的。当时赵立新的听众很多,年龄有小的、也有大的。而且这些听众都会从自己家里拿来好吃的、好玩的来讨好他,目的就是:你给说一段!“我讲故事比较故弄玄虚。把大的、小的都给忽悠了!”赵立新笑道。
录制一天相当于演一集戏
从5月1日开始录制自己的第一期节目,赵立新在首次亮相《档案》前已录制了十多期。他要为这档日播节目多储备一些,然后再去忙自己的影视剧和舞台剧。这些天里,赵立新都是早上8:00前赶到东五环外的录制现场,一直录到晚上8:00多。这样的日程一周里有6天。他的生活节奏随之完全打乱了。以往除了拍戏时演绝对男一号,他还没有过如此高强度地工作过。他每天要背超过12000字的剧本,相当于一天一个人演一集电视剧,“一天中基本没有什么喘息的机会。”
让赵立新觉得疲惫的原因还有《档案》讲述人的“自说自话”, “拍电视剧有对手演员,有环境的变化,你能接触到新鲜的东西。这些都能让你放松。但是《档案》场景固定、人员就是你自己,没有对手演员,你没法交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更大的疲劳感。”
就像在家里给大家讲故事
成为《档案》的第二任主持人,赵立新要求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他希望,作为新的讲述人,“带给观众新的形象、新的感受和一套新的讲故事方式。”
赵立新直言,在最初的几期里自己与石凉唯一的不同就是“讲故事的状态不太一样。”他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不同的人讲故事,带出来的状态一定不太一样。这跟他每一段的抑扬顿挫、处理、逻辑重音、渲染与表演的成分都有关。”
对于自己在《档案》里的讲故事方式,赵立新的设想是“在一种很舒适、很安逸、很闲散、很淡定的状态下自然、松弛地讲述。”他说他的想法来源于在国外看过很多资深讲述人的节目,“甚至六七十岁的都有,那种状态我很喜欢。”一次录制有关施瓦辛格的节目,讲到他的情史时,很自然地,赵立新把一只手插进了口袋里。“我觉得我很舒服、很自如。这个事没有那么严肃,没必要把它说得像一件大事一样。”
压力 没想过,我只是喜欢这件事儿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