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P供图
5月19日晚上,在浙江义乌的一家高档饭店里,箱包制造商李立(化名)设宴招待几个欧洲买家。“这一次,我特意邀请欧洲买家过来,加深一下了解,害怕第二次受骗。”李立告诉本报记者。
在此之前,上一批欧洲买家在下了订单后突然消失,让李立损失了10多万元。
远在廊坊同样是箱包制造商的王先生运气比李立还差。“一个海外客户下了订单,还支付了30%的预付款,当我把货物发出后,就再也没见到剩余欠款。”王先生说。
李立和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中国出口企业因为外国进口企业赖账而发生的损失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此后每年都以150亿美元至170亿美元的数量递增。
全球风险咨询企业Kroll公布的2010年至2011年度《全球反欺诈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遭遇的欺诈行为有44%是由供应商和客户实施的,而对合作伙伴、客户进行过尽职调查的中国企业数量比例为38%,远低于全球平均50%的水平。
Kroll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98%的中国被调查企业在去年至少遭受过一次欺诈行为,中国已经超越2009年位居榜首的巴西,成为企业遭受欺诈行为最多的国家。
赖账企业欧美占五成以上
从过程来看,遭遇美国欠债的行业已经由传统的服装、玩具、礼品等扩展到了珠宝、家具、模具、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行业。美国企业的还款周期也由原来的30天至45天,发展到现在最长达160天。
李立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出口到欧洲还有一定的利润,大概在10%。出口到美国根本没钱赚,而且美国企业还款周期越来越长,信用风险也很大。
“我现在一般不敢和美国客户做生意。据我了解,在国外赖账企业中,欧美企业占到了5成以上。”李立说。
位于纽约的美中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刘海善5月21日晚在接受本报记者越洋电话采访时表示:“我帮助中国企业在美国追债已经有4年,从过程来看,遭遇美国欠债的行业已经由传统的服装、玩具、礼品等扩展到了珠宝、家具、模具、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行业。”
刘海善说,美国企业还款的周期越来越长,原来一般的还款周期为30天至45天,现在最长达到了160天。
李立说,这实际上是把资金链的压力转移到了中国企业身上。一些中国企业急需出口,为了保住订单,不得不答应美国企业延长还款期限的要求。
“更为严重的是,在我接手的帮助中国企业在美国追债的案件中,有50%的中国企业根本没有签订出口合同,只有订单合同,这直接导致美国方面以各种理由拒不付款。”刘海善说。
即便有合同在手,中国企业也不轻松。
香港俊彦(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关粒告诉本报记者,在美国打的官司虽然赢了,但300万美元的赔偿金至今杳无音信。
前年11月份,他所在的公司与广东伊丹珊实业有限公司、惠州万达鞋业有限公司、香港冠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委托广东某律师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iti-cross公司违约和合同欺诈。
去年7月初,法院判决上述4家中国企业胜诉。但此时广东伊丹珊实业有限公司已经破产,而惠州万达鞋业有限公司、香港冠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也到了破产的边缘。
本报记者了解到,该案件至少还导致7家中国企业受骗,但这些企业没有能力去美国追讨,更没能力去打官司,目前大多已经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对方一直在拖着,现在都交给律师去负责这件事了,我现在对外贸生意感到很泄气,想转行。”关粒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