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投资者眼中,私募对冲基金像是一群蒙着神秘面纱的投资高手。他们善于在熊市中捕捉战机,“自下而上”挖掘牛股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从不在媒体曝光、只对持有人披露净值、投资组合严格保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绝大多数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刻意保持着自己的低调和神秘。如同月光下的景色,美丽却总朦胧。
然而,对于部分“艺高人胆大”的私募管理人而言,一辈子充当“月光私募”实在心有不甘。他们渴望事业上的成功,更渴望精神上的认同;为此,他们愿意将私募基金“阳光化”,向公众展示骄人的投资业绩,让更多普通投资者分享自己的投资高收益。他们希望,在A股乃至全球资本市场,闯荡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基于信托平台发行的“阳光私募”,恰好给了这些人施展拳脚的舞台。2011年,中国“阳光私募”行业发展进入第七个年头。上千只浮出水面的“阳光私募”基金,管理着上千亿资产。随着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的竞相加盟,“阳光私募”越来越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对“月光私募”管理人群不断地释放引力。
然而,怀揣雄心壮志进军“阳光私募”的管理人很快就会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身份尴尬、渠道强势、业绩压力……如今的“阳光私募”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过得并不好。
声名鹊起后的阳光化冲动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09年,“新价值2期”以192.57%的收益率,在全国“阳光私募”中排名第一,管理人罗伟广名满天下;2010年,“阳光私募”桂冠被“世通1期”摘得,全年收益率92.66%,南京世通资产的常士衫自此获得“私募一哥”美誉。
事实上,从“赤子之星”赵丹阳到“新价值”罗伟广,从“世通”常士衫到“泽熙”徐翔,“阳光私募”行业几乎每年都会涌现出一两个投资业绩极为出众的管理人。他们在一夜间声名鹊起,成为各大媒体和投资者追捧的对象。
进入2011年,“紫石”张超异军突起,成为“阳光私募”业炙手可热的新星。公开数据显示,“紫石一期”前5个月取得的收益率超过40%,在所有“阳光私募”产品中遥遥领先。更令人惊讶的是,紫石投资掌门人张超没有任何证券从业背景,是不折不扣的“草根”高手。
“这是一个以结果论英雄的行业,只要你管理的产品业绩做得足够好,马上就会被市场发现。”上海某私募基金合伙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发行阳光私募基金,这只是第一个,未来我还打算发得更多,力争年内将紫石的阳光私募资产管理规模提升到十个亿左右。”面对记者,张超显得自信满满,显然,“紫石一期”所取得的重大成功,已经激起了他在“阳光私募”行业发展的雄心壮志。
公开资料显示,由张超一手创办的上海紫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最初以管理自有资金和专户理财为主,直到今年1月1日,才发行了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紫石一期”。
“公开操作业绩对于私募管理人非常重要。”财富管理有限公司证券之星董事长洪榕告诉记者,私募专户理财的业绩再好,由于不是公开业绩,很难服众。“获得公开业绩纪录,这是很多私募管理人热衷于发行阳光私募产品的重要原因。”
必须指出的是,管理“阳光私募”的难度和压力远超“月光私募”。敢于发行“阳光私募”产品的管理人,不仅拥有较强的投研能力,还得具备相当的勇气。“私募基金阳光化之后的管理难度肯定超过以往,但无疑这也更有挑战乐趣。”张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并不畏惧这种挑战。
比“紫石投资”成名早几年的上海鼎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原先以PE投资为主,但近年来也开始进军“阳光私募”。2008年,鼎锋发行了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累计净值至今增长80%,在业内颇有名气。
回复该发言
私募基金阳光化遭遇“围城”
2 回复:私募基金阳光化遭遇“围城”
全都留给曾经2011-05-25 01:21:00 发表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平台,让有志于从事资产管理行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这个平台上来。”鼎锋资产董事总经理李霖君表示,“阳光私募”是自己非常看重的事业舞台,他同样期待着各种挑战。
扬名立万是不少优秀“月光私募”管理人的人生追求。那么,从“月光私募”变身为“阳光私募”后,管理成本究竟要提高多少呢?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发行“阳光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必须研究的课题。
“如果只考虑成立公司的注册资本金,那么1000万元就足够了。”德邦证券机构部私募研究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阳光私募”发展起步阶段,几百万元就可以成立一只“阳光私募”基金;而如今,绝大多数新“阳光私募”基金的成立门槛都提高到了1亿元以上。
成立一只“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需要完成三大步骤:购买一个信托证券账户、选择一家银行托管资金、寻找一家券商做交易通道。
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是依托信托证券账户。近两年来,信托证券账户使用费飙升,成为导致“阳光私募”基金成立门槛大幅提高的重要原因。2009年7月,监管层宣布暂停信托产品新开证券账户,这样,存量信托证券账户突然间就拥有了很高的价值。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销售交易部客户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购买一个闲置信托证券账户的费用至少150万元。假设一只规模刚过亿阳光私募基金全年净值增长10%,获利1000万元;与客户二八分成之后,管理人可获得200万元的回报,算上0.5%的管理费,管理人全年的收入不过250万元。但是,区区一个信托账户,竟然就要抽走150万元。”
如果一只“阳光私募”基金无法募集到亿元以上的资金,如果基金净值全年收益低于10%,信托公司要价超过150万,那么“阳光私募”的管理人极有陷入无利可图的窘境。
“收益率不是问题,既然决心做阳光私募,业绩上自然有两把刷子,不然怎么敢出来发产品?”杭州某投资管理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1个亿的盘子,一年盈利20%以上,自己还是挺有信心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成功募集到过亿资金。”
目前,“月光私募”首次发行“阳光私募”产品主要存在三种募资方式。第一,管理人自掏腰包足额认购,上海混沌道然有限公司就是一例。“我们在发行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时,用的都是自有资金。”混沌道然市场运营总监王吉表示,公司原先在二级市场默默无闻,很难找到机构代销产品。“所以公司和员工一起掏钱认购第一期产品,以满足信托公司对产品规模的要求。”
第二种模式是老客户认购。不少“月光私募”在发起首个“阳光私募”基金的时候,一般都会动员自己的老客户认购;有了老客户的支持,再加上些许自有资金的投入,往往也能凑过亿元门槛。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模式,那就是发行“结构化”产品。
所谓“结构化”,就是将募集到的资金划分为“优先”、“劣后”两部分。无论产品最终净值如何,“优先”部分持有人都将享受到事先约定的一个固定收益,这个固定收益由“劣后”部分持有人支付。
毫无疑问,“劣后”持有人的风险远高于“优先”持有人。但对于打算发行首只“阳光私募”的“月光私募”管理人而言,这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形式。
张超管理的“紫石一期”,实际上就是一款“结构化”产品。“紫石自己认购了5000万劣后,按照1:2的杠杆比例,渠道帮忙销售了1个亿优先,所以紫石一期的总规模是1.5亿元。”张超表示,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产品盈利,管理人自有资金获利将成倍放大;反之,如果产品发生亏损,就先亏管理人的自有资金,直到净值跌破止损线,产品清盘为止。
回复该发言
扬名立万是不少优秀“月光私募”管理人的人生追求。那么,从“月光私募”变身为“阳光私募”后,管理成本究竟要提高多少呢?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发行“阳光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必须研究的课题。
“如果只考虑成立公司的注册资本金,那么1000万元就足够了。”德邦证券机构部私募研究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阳光私募”发展起步阶段,几百万元就可以成立一只“阳光私募”基金;而如今,绝大多数新“阳光私募”基金的成立门槛都提高到了1亿元以上。
成立一只“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需要完成三大步骤:购买一个信托证券账户、选择一家银行托管资金、寻找一家券商做交易通道。
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是依托信托证券账户。近两年来,信托证券账户使用费飙升,成为导致“阳光私募”基金成立门槛大幅提高的重要原因。2009年7月,监管层宣布暂停信托产品新开证券账户,这样,存量信托证券账户突然间就拥有了很高的价值。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销售交易部客户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购买一个闲置信托证券账户的费用至少150万元。假设一只规模刚过亿阳光私募基金全年净值增长10%,获利1000万元;与客户二八分成之后,管理人可获得200万元的回报,算上0.5%的管理费,管理人全年的收入不过250万元。但是,区区一个信托账户,竟然就要抽走150万元。”
如果一只“阳光私募”基金无法募集到亿元以上的资金,如果基金净值全年收益低于10%,信托公司要价超过150万,那么“阳光私募”的管理人极有陷入无利可图的窘境。
“收益率不是问题,既然决心做阳光私募,业绩上自然有两把刷子,不然怎么敢出来发产品?”杭州某投资管理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1个亿的盘子,一年盈利20%以上,自己还是挺有信心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成功募集到过亿资金。”
目前,“月光私募”首次发行“阳光私募”产品主要存在三种募资方式。第一,管理人自掏腰包足额认购,上海混沌道然有限公司就是一例。“我们在发行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时,用的都是自有资金。”混沌道然市场运营总监王吉表示,公司原先在二级市场默默无闻,很难找到机构代销产品。“所以公司和员工一起掏钱认购第一期产品,以满足信托公司对产品规模的要求。”
第二种模式是老客户认购。不少“月光私募”在发起首个“阳光私募”基金的时候,一般都会动员自己的老客户认购;有了老客户的支持,再加上些许自有资金的投入,往往也能凑过亿元门槛。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模式,那就是发行“结构化”产品。
所谓“结构化”,就是将募集到的资金划分为“优先”、“劣后”两部分。无论产品最终净值如何,“优先”部分持有人都将享受到事先约定的一个固定收益,这个固定收益由“劣后”部分持有人支付。
毫无疑问,“劣后”持有人的风险远高于“优先”持有人。但对于打算发行首只“阳光私募”的“月光私募”管理人而言,这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形式。
张超管理的“紫石一期”,实际上就是一款“结构化”产品。“紫石自己认购了5000万劣后,按照1:2的杠杆比例,渠道帮忙销售了1个亿优先,所以紫石一期的总规模是1.5亿元。”张超表示,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产品盈利,管理人自有资金获利将成倍放大;反之,如果产品发生亏损,就先亏管理人的自有资金,直到净值跌破止损线,产品清盘为止。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私募基金阳光化遭遇“围城”
全都留给曾经2011-05-25 01:21:00 发表
为什么张超要全额认购“劣后”部分呢?主要是因为自己之前在二级市场上没什么名气。“明星公募基金经理拥有光环效应,直接发行管理型产品会有大量追随者认购;但默默无闻的普通管理人发管理型产品几乎不可能。”
结构化产品的“优先”部分丝毫用不着为销售担忧,目前市场上“阳光私募”结构化产品优先部分的固定收益率一般年化在7%左右,备受低风险偏好资金的青睐。
算上成本,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管理人一年至少要做出9%以上的业绩才能保本;如果操作失误,自己投入的本金将遭受重大损失。唯一的好处是,从管理第一只“结构化”产品开始,“月光私募”管理人就有了公开的投资业绩纪录,这将为他未来发行管理型产品奠定重要的基础。
由于结构化产品将管理人的自身利益与“阳光私募”产品捆绑在了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获取绝对收益,避免了公募基金老是拿相对收益“说事”的行业弊端,对产品认购者而言多了一层收益保障。当然,敢于发“结构化”的产品,且全额认购“劣后”部分,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水平要求极其严苛,不但要跑赢市场,还必须获取绝对收益。在有时近乎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其压力也可想而知。
这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游戏。不过,对于顶尖私募管理人而言,他们非常享受这个刺激的过程。
回复该发言
结构化产品的“优先”部分丝毫用不着为销售担忧,目前市场上“阳光私募”结构化产品优先部分的固定收益率一般年化在7%左右,备受低风险偏好资金的青睐。
算上成本,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管理人一年至少要做出9%以上的业绩才能保本;如果操作失误,自己投入的本金将遭受重大损失。唯一的好处是,从管理第一只“结构化”产品开始,“月光私募”管理人就有了公开的投资业绩纪录,这将为他未来发行管理型产品奠定重要的基础。
由于结构化产品将管理人的自身利益与“阳光私募”产品捆绑在了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获取绝对收益,避免了公募基金老是拿相对收益“说事”的行业弊端,对产品认购者而言多了一层收益保障。当然,敢于发“结构化”的产品,且全额认购“劣后”部分,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水平要求极其严苛,不但要跑赢市场,还必须获取绝对收益。在有时近乎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其压力也可想而知。
这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游戏。不过,对于顶尖私募管理人而言,他们非常享受这个刺激的过程。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