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1个月的下跌之后,一份份最新基金仓位报告显示:继续集体减仓。
民生证券最新报告显示,截至5月19日,主动型股票方向基金平均仓位为75.86%,较前一交易日下降0.28个百分点,其中主动型基金减仓0.20%。
相对于1个月前,当时上证指数还在3000点上方,主动型股票方向基金平均仓位一度接近85%,其中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甚至逼近86%。与上证指数相比,以上各类基金整体减仓幅度与指数下跌幅度相当。
由此,一个虽然反复提及,但又不得不说的话题再度引发思考,为什么公募基金总是在指数见顶时乐观,而指数下跌时又集体悲观呢?
对于这个问题,公募基金经理自然有他们难以言语的“苦衷”:仓位虽然是由基金经理控制,而他们也总是根据对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而进行操作,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一位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特别是开放式基金每天都要公布净值,因此投资者就会对基金进行比较。净值增长快的受到欢迎,否则就会受到投资者质疑,甚至赎回,所带来的压力其实是每位基金经理的一个心结:时刻需要迎合投资者口味,市场上涨时净值要涨得快、市场下跌时净值要跌得慢。在这一目标执行过程中,势必要对基金仓位进行控制。而为跟上市场节奏,基金经理就必须在市场上涨时加大仓位,而在市场下跌时降低仓位。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基金仓位其实是每家基金公司的核心机密,具体是增仓还是减仓,只有基金公司内部一部分人知道。对于市场上公开的基金仓位报告,基金有时候其实是“被增仓”或者“被减仓”的。
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基金经理配置一定量的股票其实都是基于对未来市场的预判,除非出现能够改变市场方向的突发事件,否则基金的配置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会很大。但市场波动总会存在,比如一只基金当时留下一定数额的现金留作投资者赎回之用,在股票配置不改变的情况下,市场上涨,由于股票市值也随之增加,基金仓位比例也将随之增加。反之,如果市场下跌,那么基金仓位比例也会下跌。这就出现基金仓位“被增仓”和“被减仓”的情况。
对于上述公募基金的观点,有私募人士表示部分认同。
在上海一位阳光私募高管看来,2007年之后,在公募基金出现一轮大规模的高端投研人才流失之后,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越来越少,很多基金经理普遍缺乏个性。在基金排名等一系列压力下,很少有人愿意冒风险,即在市场上涨时逐步出货,在市场下跌时慢慢建仓。
也就是说,只要所管理的产品业绩排名不是特别靠后,很多基金经理就会选择随大流,即追涨杀跌。虽然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十分清楚,这种方法做不好产品,但对于很多基金经理来说,这样可以保住自己的位子及高额的薪酬。
该阳光私募高管表示,二八现象在投资领域体现得非常明显。虽然从投资者人数角度来看,基金经理比例很低。但从能力角度来说,并不意味着你从事的是基金经理的工作,就一定能够从市场上赚钱。
他认为,衡量一个资产管理人是否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关键不是看他的工作岗位,而在于能够赚钱的那极少部分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