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风华
公募基金变质
我的职业生涯凡有六年。有幸在做了三年研究员之后飞速蹿升为投资经理,管理着规模数十亿的养老金。我深知养老金的资金性质,这让我战战兢兢,更加审慎地从事投资。其投资规范也类似社保账户,受谴责的公司、高负债率、特别处理类和未完成重组类公司均不能投资,委托人给我带上这只手套,让我对市场的触摸没有亲密的切肤之感,对价值多了些许坚持,个性上平添些许内敛与淡定。久而久之,我对所谓重要信息已经不那么敏感,大多数时间是在读财务报表、产业演进史和企业家传记。所幸,我的投资跟所谓内幕信息没有瓜葛,买到几只重大资产重组的股票,也都是逻辑判断的机缘巧合。
不知有幸还是不幸,近几年中,市场上先后曝光的基金经理“老鼠仓”有两位曾与我短暂共事,至于刚刚立案的谢风华和安雪梅夫妇,我更是跟他们在朋友的婚宴上邂逅,我太太对她那颗大钻戒印象深刻。后来知道他们是各重组了家庭,安对谢无比宽容……世界太小,我曾经认为的业内高手变成了被立案侦查对象,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对江湖传言,我只能信其有。
目前证券业的生态环境,与几年前相比,可谓风向有别。中国的公募基金自1999年成立以来历经辉煌,如今却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其间有几个重要节点,昭示着公募基金行业的走向。公募基金在诞生之初,虽然也出现了“基金黑幕”和“海欣股份事件”, 但业内以基本面投资为导向的理念,但还是给庄股崩盘后的股市带来些许亮色。这主要归功于整个证券业开始引入国外成熟的基础分析体系,甚至分析的广度,草根调研的深度跟国外大行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6、2007年是公募基金蓬勃发展的时期,其资产规模从2006年底的不到9000亿狂增至3.32万亿,百亿基金当日售罄和比例配售成为家常便饭。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以业绩促进销售成了公募基金的主流模式,市场导向逐步替代研究导向。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公募基金的黄金年代戛然而止。2009年,基金平均首发规模29.62亿,2010年全行业净赎回1620亿,到今年一季度净赎回达到1050亿,存量仅为两万亿。
实力机构早已抛弃基金,保险公司将其视为资产配置调节器,高端客户转向定向理财,而中小散户对基金的容忍已经到达极限,指数基金和养老金成分为最后的阵地。而凤凰涅的券商反而迎来第二春,历经洗礼的券商早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原来最大的风险自营和资产管理风控异常严格,甚至保守到被讽刺不作为的地步;经纪业务佣金价格战基本见底,而投行和直投业务快速发展。
公募基金之所以走上规模滞涨甚至萎缩,业绩不断退步,营业利润率持续下降的道路,是诸多因素导致的。从业绩层面追究,据数据统计,2010年股票型基金去年的平均收益率仅有0.77%,而阳光私募基金则达到了6.72%。2011年股票型平均收益率更是为负,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略有上涨。明星基金经理的大面积离职和相对排名竞赛导致的交易短期化、研究投机化只是表象,人力资源的素质跟不上行业发展才是主因。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