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14日晚,北京北二环拥堵不堪,车灯形成了一道长虹。12月1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中新网5月3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30日刊出评论说,汽车这个曾经给许多中国人带来无限自豪和出行舒适的耐用消费品,越来越成为今天都市人的烦恼所在。中国的“汽车热”在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过程中都曾出现过,本身并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个人对汽车作为财富标志的盲目崇拜中,私人轿车走向了恶性发展的道路,那些原本不太需要汽车的人也纷纷买车,满足攀比心理。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有报道表示,北京近期实行的包括大幅提高停车费等措施在内的“治堵”新政,并没有有效缓解北京市区的交通拥堵现象,反而引起了停车收费难、乱停车甚至是司机和停车场管理员大打出手等新问题。汽车这个曾经给许多中国人带来无限自豪和出行舒适的耐用消费品,越来越成为今天都市人的烦恼所在。在中国汽车销量一路高歌猛进并稳居世界第一的今天,有必要反思一下中国人近年不断膨胀的汽车崇拜中的思维误区。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门大开和人们眼界的开阔,使得中国的寻常百姓非常向往发达国家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四个轮子上的文化”,拥有家庭轿车一时成为经济成熟和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在过去一二十年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国人都怀揣着美丽的“汽车梦”,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轿车,作为成功与幸福的重要标志。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也把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一系列方便居民购买汽车的政策。经过多年发展,随着平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汽车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开始进入“车满为患”的时代。
客观上讲,中国的这种“汽车热”在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过程中都曾出现过,本身并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大都市的崛起和气候变化等环保问题的出现,私人轿车在许多成熟经济体中,已经不构成财富和生活品质的必然标志,也就是说收入高的人士也可能没有私人汽车或日常不驾车,而收入低的人士也未必没有车或较少开车出行。
事实上,情况有时正好相反。有美国的专业人士在报纸上自曝经历,大说如何因工作升迁而从荒凉的小城镇转到繁华的纽约,虽然收入提高不少,却不得不放弃开两辆豪华车的生活,转而搭乘拥挤的地铁上班。以新加坡为例,虽然南部金融区工作人士收入明显更高,但大部分人因为高昂的停车费、交通拥堵和繁华地区的道路收费,反而更多依赖地铁和公交系统。而在郊区工作的人们,可能更加依赖驾车。
近年来因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欧美等国许多富裕人士主动不开车或只开小排量汽车,选择低碳出行方式,这反而成为时尚和众人效仿的对象。
在全球产能过剩和越来越多国家跃过中等收入门槛的背景下,以国际标准售价购买一辆普通家庭轿车,本身实在不算是一件太奢侈的事。在使用汽车贷款的前提下,1万美元左右的裸车价格,在绝大部分中等及以上收入的国家里,都不会对家庭构成太大的财务负担。因此,汽车的绝对数量本身已失去了原有国家财富标志的特征,人均拥有轿车的数量多也不必然代表这个地区更为富裕。
轿车是工具而非目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