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补贴在内的,去年颁布的一系列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下称新能源政策),到今年5月已满一周岁。这个搭上绿色快车,又被国家高度关注下的“婴儿”,从哌哌落地到长成一年,现在究竟是何般模样?
网易汽车取上海、深圳、杭州3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作为样本进行走访调查,旨在尽量真实揭示落地在这三个地方的新能源汽车真实的生存状态。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亮一亮新能源政策实施一周年的成绩单。据网易汽车从工信部获得、独家整理而成的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份,今年上半年入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共有5批,其中35家企业共发布了65个车型,包括了新能源商用车和乘用车。

而据工信部公布的《2010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共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2010年,以上车型年产量为7181辆车。这意味着,进入目录的54家车企,去年生产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平均不足133辆,每个车型的产量则平均不到38台。
成绩单的数字并不亮丽,让很多人觉得电动汽车商业化、市场化还只是一个离现实很远的梦。“电动汽车时代还很遥远”,在深圳比亚迪坪山工厂外,汽车业务事业部中做技术员的王先生摇着头说,比亚迪内部负责汽车业务的许多技术人员都表示了同样的态度。
而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任勇则说,中国新能源车真正的商业化应用估计要到2015年左右,或者更远。
也有参与电动车工程的汽车公司内部人士担心,现在各地的新能源汽车热只是一种浮躁的形象工程,“国家现有的上百辆上千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大部分是当地政府或汽车公司做的形象工程,其目是为了获得政策上的扶持。”
而在补贴方面,据网易汽车调查获悉,排除有些财大气粗的汽车公司以私人名义购买的电动汽车用以研究,而刻意舍去了获取补贴的福利之外,其余电动车车主都拿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双重补贴,而在深圳比亚迪销售店,更是直接以减去国家补贴和当地政府补贴的价格出售。
上海:只有10辆电动汽车上牌大部分承担试验任务
据网易汽车从上海嘉定机动车上牌中心独家获悉,截止到目前为止,上海全市已经上了牌照的电动汽车仅为10辆,主要是奇瑞、众泰、中科力帆、比亚迪的车型。
就在这屈指可数的10辆当中,“可能只有2辆算是纯私人购买的”,一位嘉定机动车上牌中心工作人员告诉网易汽车。
据了解,其余8辆电动汽车,虽然已上牌,但基本是属于因“试验”而存在的半私人用车,因为“通过半买半送或补贴的方式,卖出去的这一批电动车,它们的车主还要承担定期地向有关机构反馈有关使用车型的数据、问题的任务”,上述人士向网易汽车表示。
有关机构指的是国家电网、相关的汽车公司、科研机构甚至是交警部门。上述机构寄望从这批纯电动车主拿到第一手数据,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建造模型。
虽然在上海真正购买、使用电动车的车主甚少,但日前上海仍被戴上“我国首个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的高帽,而上海市嘉定区被指定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
科技部部长万钢、上海市长韩正共同为“国际示范城市”揭牌。与此同时,“中国(上海)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伙伴组织”正式签约,《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上海宣言》一并发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