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踩着三轮车奔波在接送留守的孙子上学的路上。苏章摄
因为孤单,与在家相比,他们更喜欢待在学校。“学校里热闹”、“有同学们可以一起玩”,他们几乎是脱口而出。
因为渴望,他们盼望假期。尽管在父母那里,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待在小小的出租房里,但能闻到爸爸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晕车也要去”,这是孩子们的回答。
因为思念,电话与照片是他们的寄托。在家的日子里,他们会不经意地望向客厅的那部电话,会翻看床头那本已经磨旧的相册。瞅着桌上那张全家福,他们会千百遍地念叨同一个问题: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直击留守儿童问题
湖北,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湖北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数保持在800万左右,由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近期,我们走进一个个留守儿童家庭,倾听孩子们及监护人的心声,与镇村干部、学校老师交流座谈,感受这些留守儿童的苦与乐。
1.留守的背后——是主动还是无奈的抉择
人们普遍认为城乡二元制度是孩子们被留守的根本原因。走访中,我们感受到除了制度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正在左右和影响着父母们的选择。
从有利孩子成长的角度看,最理想的状态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能就近读书,一家人其乐融融。但现实是,流动子女往往只能就读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学校和质量较差的中小学,没有当地户口不能就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等制度壁垒阻碍着农民工子女教育选择权益的实现。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在不断改善。综合这些情况,不少家长开始倾向于将孩子留在家里读书。
村里孩子留守,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是一直在农村就读的。这类留守儿童中以女孩居多。对于弟弟跟随父母是否羡慕此类的问话,女孩回答说,还好,因为弟弟很调皮,整天在那里哭,爷爷奶奶管不了他。在大人眼中,女孩比较听话,留在家里放心些。第二种情况是,曾经有过短则半年、多则三年跟随父母在外读书经历的。提及这段经历,孩子们是愉悦而自豪的,但问及两地求学的优劣时,孩子们咕哝道,与在老家读书差别不大,平时接触的同学是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子女,跟当地人几乎没有交流。在孩子眼中,外出读书的记忆更多是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如果说前两种孩子的留守多少带有无助和无奈的话,第三种情况则略有不同,表现在孩子的父母多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孩子的留守多少带有长辈们主动选择的成分。至于孩子今后的去向,呈现分化的迹象,有的是仅学龄前阶段在家留守,有的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均在家留守。村里的干部说,与前两种留守子女相比,这类孩子是比较幸福的。孩子被主动留守,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爷爷奶奶,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是农村中精力相对旺盛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在年轻时接受了中小学教育,算是农村中的文化人。电视、电话的普及,也使他们眼界比较开阔。在当地村干部看来,年龄、知识结构上的积极变化,使得这些监护人能更好地担当起对留守子女的监管责任。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村民比以往更容易接受新观念,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当地人认为年轻人进城寻梦,老年人应该支持他们。走访中,我们感觉到年轻的爷爷奶奶普遍比较自信,强调从精力与经验上来说,自己比儿子儿媳能更好地尽到监管责任。
⒉身为父母的两难选择——实现个人价值与履行父母职责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