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每一种付出都不会轻而易举就可以收获果实,学艺之路更是如此,试想一个疲于应对各种课程的宝宝,仍然会对每一项学习保有兴趣与热情吗?
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3297名家长进行过调查,他们发现,一些琴童的遭遇特别值得关注:33.3%的家长偶尔会为练琴打孩子;至少有44%的琴童因“不听话”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因为是琴童,半数的孩子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为严厉的管教,玩的机会则更少……
发挥想像力被批“捣乱”
8岁的朵朵刚随父母从国外回来,插班上了一所实验小学的二年级。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孩子们画斑马,朵朵给斑马染成了红色。老师看后训斥道:“哪里有红色的斑马?你这不是捣乱吗?”朵朵很无奈,在国外的美术课上,同学们画的斑马不但有红色绿色,有的还插着翅膀,长了犄角,老师看了都说好。他很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斑马就不能画红色的呢?”
专家评点:“在接近艺术的技术训练中,大人一个严厉的否定,几句不经意的呵斥,往往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断了与艺术的缘分。”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负责人说:“艺术本来就是追求个性的,并没有一律的标准。业余艺术教育的好坏不应以专业化的技术指标来衡量,否则很容易削减孩子的想像力,甚至对艺术产生畏惧心理。”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在不久前的一次钢琴考级中,一位6级考生弹完必考曲目《水草舞》后,评委问:这首曲子出自于哪部作品?作者是谁?这个把乐曲弹得滚瓜烂熟的孩子回答不出来。评委最终还是让他通过了考试,但告诫他说,练琴的同时应多了解一些相关的音乐历史知识,真正培养起对音乐的理解力。
专家评点:“艺术教育的致命缺憾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似乎技术练好了就懂了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钢琴教育博士生导师周铭孙教授认为,艺术教育中的基本功训练强调的是持之以恒,这是一项磨难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但如果只注重单纯的技能学习,让孩子连滚带爬地往高级别蹿,无异于拔苗助长。这样练下去,再好的苗子也会毁掉的。
结束语
并不是每个学艺术的孩子都需要考级,更不能要求每个学艺术的孩子都很专业,这要视个人的天赋和兴趣而定。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我们更应当提倡人文精神为主旨,知识技能为手段,让孩子在渗透着人文关怀的艺术熏陶中,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年方4岁学琴半年
郭威是一家幼儿园中班的学生,4岁的他已经学半年钢琴了。钢琴老师说,小郭威平时很喜欢弹琴,但一提到要考试就开始紧张,甚至说“不想弹琴了。”他父母在校联系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留言:“这么小的年纪就让孩子学琴、考试,对于他自己、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很艰难的事。我们一直在怀疑,作出让他考级的决定是否明智。但是,事情一旦开始,好像就难以回头。如同百米赛跑,跑前都说不想拿冠军,可枪声一响个个都很玩命。但愿我们有信心继续下去。”
专家评点:著名钢琴演奏家托萨:“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童,也难成大师。”
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指出,在我国,艺术教育过早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竞争色彩。学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久的动力因素。过多的功利主义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非常不利,容易使孩子产生痛苦甚至逆反心理。家长们,千万别自己用错误的方法摧残自己的目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