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陆家嘴论坛19日-21日在上海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院士在论坛上表示,宏观审慎政策体系没有超出现有理论的新理论体系,也没有有别于现有监管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独有工具。没有体系,没有独有工具,因此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讨论就陷入一种基于自己的角度,基于自己的利益说自己话的境地。
李扬指出,金融业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微观审慎管理失效,使得表内业务失效,使得针对产品和市场的监管失效。现在整个金融业全面转向了金融服务业,使得基础货币以乘数为主要架构的货币传导理念失效了,所以要有新的理念。
以下是发言实录:
[李扬]第二,在中国,我们如果从微观审慎看到宏观审慎,我们现在很基础性的缺陷、基础性的手段和工具都不具备,与它相关的理论也不熟悉,所以中国第一要补课,第二要跟上。[15:12:02]
[李扬]外国人评价中国的金融体系,我们自己知道周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我们根本不会有问题,而我们的问题也不是机构之间互相传染、互相感染的问题。[15:11:25]
[李扬]可能我已经超出了时间。最后说一个对于中国的适应性问题,我自己觉得,我们在讨论什么重要性机构等等,在我看来,对中国来说,我们在金融体系的特征上和欧洲比较接近,因此,第一我们要注意周期变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我想大家仔细想想就可能会知道。[15:11:04]
[李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版的监管法案比较关注横向,欧洲版的监管法案比较关注纵向,关注经济的周期,因此就要花很多的气力来设定自动稳定器,识别周边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自动调整拨备覆盖率,决定杠杆的因素。美国的监管很注重什么是系统重要性的机构,他把很多经验放在这上面。我觉得这是一些变化值得我们关注的。[15:10:04]
[李扬]微观审慎不行了,但是宏观审慎应该是什么?目前还在探讨之中,有几个要点可以确定,就是宏观审慎应当说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纵向维度,一个是横向维度。从纵向维度来看,关注周期,关注周期的变化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从横向来看,关注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交互的效应,有可能是个体的理性会导致总体的非理性这样一种加重的困难。[15:08:11]
[李扬]最后一个,随着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以上的变化使得我们传统的,主要是针对机构,特别是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的这样一些微观审慎管理失效,使得表内业务失效,使得针对产品和市场的监管失效了,现在整个金融业全面转向了金融服务业。它是一个服务业,使得基础货币以乘数为主要架构的货币传导理念失效了,所以要有新的理念。[15:07:24]
[李扬]第五,各种各样的第三方支付清算体系产生,不依赖于央行,我们金融机构最基本的功能,支付、清算可以实现。[15:05:43]
[李扬]第四是各种各样的结构化金融工具的产生,我们可以在不动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技术性的安排,解决我们的资金需求问题,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资金配制问题,解决资金的风险管理问题。[15:05:21]
[李扬]第三,投资银行功能的变化。投资银行是中介机构,是服务机构,但是在这次危机前是全面金融活动的当事人,他是一个全能的机构,把投资银行的理念、投资银行的功能全面地注入了我们传统的金融业务之中。[15:04:51]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