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5月31日报道 承载着辽宁人民深情厚谊的 “辽宁大道”,如今是安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在灾后重建初期,这条20多公里长的路上,曾被各式各样汽修店充斥,稍不注意就堵车,周边居民怨声载道。如今,这些修车店不见了。修车店去了哪里?5月23日和24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面貌:从占道经营到秩序井然
在辽宁大道一段,记者打听在哪儿能修车。
“沿这条路下去,拐个弯,老永安路那边都是修车的。”当地人回答。
来到老永安路,眼前是排列整齐、秩序井然的修车店:每个修车点前都有一块大的空地,需修理车辆都放在各家院里;道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很通畅。
安县辉达汽修厂2000多平方米的操作间内,整齐地放着10多辆正在维修的货车、轿车和客车。“场地大了,管理规范了,生意比1年前红火多了。”老板林辉说。林辉以前的维修场就在如今的辽宁大道旁,“场地只有现在的1/4,经常不得不占道经营,周边居民一直抱怨,我们也很无奈。”
2010年4月,在县里统一安排下,林辉的修理场搬了新家,增加了设备,配备的管理人员也增加了一倍。为吸引更多客户,林辉还从县里每月的维修企业例会上学习一些现代管理方式,“以前修车程序比较混乱。现在进厂签合同、出厂签字确认合格,程序一个不少,管理规范,来修车的人更放心。”
辉达汽修厂斜对面,是小唐汽车电器电瓶维修部。“如今电焊、水箱等维修厂家都在一条路上,我们相互配合,可以实现一条龙服务。”该店负责人说。
经营:从恶性杀价到以质取胜
“辽宁大道两侧,以前形成了几十个维修点,非常混乱。”说起两年前的情况,安县运管所所长巩军印象深刻。
在老永安路规划一条街专门从事汽修,取缔18户无证、22户路边点、28户超范围经营……通过一年整治,维修店铺呈现新面貌:统一的店招,方便车辆维修停放的场地,维修市场干净清爽。
外观改变了,建立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成为管理者的目标:实施门前三包,运管、公安、路政等部门联合执法,建立分片责任追究制度;每个月维修企业开例会,交流管理经验,制订发展公约;部门和维修业主组成专委会每周交叉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前,维修店之间恶性杀价,质量低、服务差,顾客经常投诉;如今,企业都按公约管理发展,在统一的标准管理下,价格得到控制,行业形象提升。
“挣了钱也舍得投入,普通店提档升级,有修理场的扩大场地。把日常监管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巩军说。
改变的不仅是安县。目前,全省各地正加紧对汽车维修站进行环境治理,成都、德阳等多地的城乡接合部和公路沿线,相关部门对门店多、投入少、规模小、管理难度大的机动车维修站场进行指导,要求维修业主合理规划和合法利用停车、作业场地,严禁占用公路路面维修车辆或随意摆放配件和工具。同时,督促维修业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维护责任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尽可能避免污染周边环境。“环境好了,管理规范了,修车也能心情舒畅。”老司机黄平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