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论坛上表示,市场误读了央行采取的政策,对于美联储的政策同样有误解。“到现在中央银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多余的流动性还备受谴责。”她说。
2011年以来,央行已经四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5%,创下历史新高。
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此举不仅让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市场哀鸿遍野,也影响股市一跌再跌,屡创新低。
吴晓灵认为,货币供应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吐出基础货币,一种是主动吐出基础货币,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完全不一样,现在中央银行正面临着被动吐出基础货币的情况。
她曾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在传统概念中是一剂猛药,但在中国特定条件下使用较多原因主要是,央行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没有多少操作余地,所以中央银行不得不增加存款准备金和央票发行。
吴晓灵亦观察到“央行一动存款准备金率股市就往下掉”的现象。她强调,今年中央银行的中介目标不动,中介目标是重要的。她一直认为,观察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比央行的政策工具更重要,尤其需要注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因为央行不太可能对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而真正能够影响的是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现在的中央银行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除了中国央行外,她认为市场对美联储的政策同样有误解。“自从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的操作没有错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对商业银行不放贷的一种替代。中央银行替代商业银行放出基础货币。”
吴晓灵表示:“到现在为止,美国的信贷增量是负的,美联储创造的货币M2只不过百分之一点几,低于经济增长加上通货膨胀的数字。多余的美元不是现在创造的,是危机之前创造的,但是由于银行不能破产,所以不能消除掉。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误读造成了市场上对于通货膨胀的严重预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