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5月30日宣布,自6月1日起,15个省市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上调1.67分钱,居民用电价不变。
n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认为此次电价上调对于物价的压力很小
n首先,此次上调电价对于CPI没有形成直接冲击
电价上调最直接的影响在于CPI中居住类的“水、电、燃油”这一块。但是由于此次电价上调不涉及居民用电,因此不存在直接的影响。这里也体现出发改委在缓解限电难局的同时尽力使物价不受冲击的意图。
n其次,电价上调对于食品类的成本冲击很小
电价上调间接影响CPI的途径之一就是抬高养殖业、种植业的耗电成本,进而可能传导到终端价格。我们初步看了一下生猪养殖业和主要蔬菜、粮食种植业的成本费用,发现与电价直接相关的占比非常低,而间接相关的也很低。这意味着电价上调从这个途径作用的冲击也会非常小。
(注:以下成本数据尽管并非最新,但占比历年来都比较稳定)
再次,从非食品的角度看,电价上调可能略微影响到PPI,但是对CPI影响很有限
工业用电价格的上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企业生产成本(对此下面一点也有所讨论)。但是这是否会显著影响到PPI,并传导到CPI上?我们认为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
我们注意到两点:一方面,目前下游需求放缓已经开始影响到上中游企业的价格传导能力,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4月PPI低于预期的重要因素,也会在未来PPI走势中继续显现。从这个角度看,电价上调带来的成本上升,最多只能够部分传导到下游。另一方面,PPI传导到CPI一般具有3-6个月的时滞(可能更长),而且这一传导关系在国内实际中相当不稳定。
最后,是不是可能有惯性思维的误区:电价上调=成本上升?
我们觉得还有必要看一看,是不是电价上调带来的限电情况好转一定等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答案是:或许是。但至少我们觉得这里可能存在一个思维误区。
实际上,在限电的环境下,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外贸进出口企业)
为了维持生产而购买或租用中小型的发电设备自行发电,这一成本显然高于常规性的工业用电(可能高很多),否则在不限电的时候他们也会倾向于自行发电。此外,在电力受限导致机器运转不足的情况下,从大趋势看必然会提高人力的参与比重和强度,而这一块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也应该显著高于原本的机器用电成本,否则企业也一定会在平时使用更多的人力。
尽管没有具体的数据论证,但我们觉得这一点仍旧值得注意。特别是轻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自行发电和人力替代的可能性更高,在这一方面的误导性可能就更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