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阳县双星村,名叫张玉林的农民站在被泥石流冲毁的家园里。摄影/本刊记者 柴春芽
陕西280万移民悬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了7000万以上的非自愿移民。单以中国水库移民为例,在1949年至2008年间,直接迁移的原迁移民人口就达到1930万人。
令人吃惊的数字背后,有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在庞大的非自愿移民给公民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改变的境况下,仍无一部全面规范此类行为的法律。
立法和组织上的缺失,使得日前宣布动工的中国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陕南扶贫避灾移民工程的美好未来增添变数。10年时间,投资近1230亿元,搬迁近280万人,是三峡移民数量的两倍。项目开启之际,便是困难接踵而来之时。资金的紧张、土地的紧缺,都不是陕西一地可以独力协调解决,有赖国家层面的支持。人们更期待,这应该成为灾害移民立法的良好契机。
280万移民工程的理想与现实
10年,投资近1230亿元,搬迁近280万人,是三峡移民数量的两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以来,涉及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项目,陕南移民工程的理想和现实,到底有多远?
“目前为止,总体反应评价都是给予肯定支持的,负面的反应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只有一个媒体提出来能不能实现,我通过有关方面对这个媒体也说了,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政府讲话是算数的。”
5月6日上午,在陕西省安康市举行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动员会 ”上,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语气坚决,一脸严肃。
台下鸦雀无声,来自陕南安康、商洛、汉中三地市的数百名干部埋头做着记录。
同样的话赵正永不止一次说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赵正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定要下决心把在灾害频发和深山区里的居民搬出来,“政府说到做到”。
2010年7月,陕南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年底,陕西省高调宣布,从2011年开始,将用十年时间,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涉及搬迁居民279万多人,总投资接近1230亿元。
10年,搬迁近280万人,投资近1230亿元。三个数字,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5月10日,一位从事扶贫工作近三十年的安康市老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于多灾多难的陕南地区而言,“它(移民工程)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老干部的评价并不为过,如果一切顺利,这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与以往单纯的贫困救济不同,这一次是彻底搬迁。“搬迁不仅仅是让群众改变居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改变一种生活的方式。”赵正永说。
但是,陕西举全省之力能否如期完成如此规模巨大的移民工程?能否为中国的避害移民工程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 大移民会否引发一系列新的生态、社会问题?搬迁是否是远离地质灾害的最佳抉择?
一切还是开始,答案远未揭晓。

灾难频发“倒逼”政府
陕西省为何提出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解读最多的是发生于去年7月份的陕南大洪灾。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