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在高原地区进行试射的解放军S-300PMU2导弹。

资料图:解放军高炮团列装的反巡航导弹的雷达。
在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中,空袭连连得手,防空形同虚设,令世人震惊。我国的领空防御体系究竟如何?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进了空军首脑机关和重点任务部队。
核心阅读
随着人民空军的成长壮大,以航空兵部队、地面防空兵部队和雷达预警部队为主的我军防空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开拓完善,走出了一条曲折前行、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空军将士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精心编织着祖国防空安全的“天网”,昼夜捍卫着祖国的领空主权。
航空兵:昼夜警觉的猎鹰
局部扫描:“红军”战机的数量是他们的2.5倍,但他们以灵活的战术运用,以7∶1的空战结果,粉碎了“红军”攻势。第二天,又以6∶0的战绩,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战斗
“和平时期,我们需要时时关注头顶上的天空。据统计,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空中作战次数比冷战时期增加了400%。眺望战争的硝烟,我们需要锻造一支能够应对并战胜未来不可预测威胁的空中力量,来捍卫我们国家空天的安全。”空军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刘子荣如是说。
来到空军航空兵某部,记者看到有一种新型战机,锥形机头微微下沉,双垂尾翼高高翘起,就像猎鹰时刻准备扑向猎物,充满了自信与“霸气”。这只是我航空兵发展的一个缩影。
多年前,当这种三代战机装备部队时,立刻成为各种媒体不断追踪的焦点。毕竟,这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历史性换装,新装备带来的冲击波远远没有消散。
南方的3月,阴雨绵绵。此时,能见度最多800米,云底高度70米左右。这种天气,在二代机的时候,只能“靠天吃饭”。但是,新机型接装后,空军某部首先突破的就是这种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
70米左右的云底高度,意味着飞机腾空后飞行员还未完全完成起飞操作时,就已经进入云层。云雾中飞行,不仅因机翼左右灯光带给飞行员视觉上的错觉,飞行员要顶住巨大的心理压力,不能有丝毫的闪失。惊险而刺激的训练方式成为空军某部所有飞行员训练中的一种常态。
进入信息化时期,武器装备的更新、人员素质的变化和高技术平台体系的支撑等,使得如今的空中战场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我们的航空兵部队能胜任吗?
2008年,西北大漠。第一次导弹实弹打靶拉开了序幕。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驾机升空,锁定目标,开火!所有发射导弹全部命中目标。去年,部队再次赴西北打靶,所有发射导弹又是全部命中!
2009年6月,某航空兵团千里机动东南地区,参加航空兵、地空导弹、高炮、雷达、电子对抗各要素齐全的体系对抗演练。全陌生环境,强电磁干扰,复杂的战场环境前所未有。
第一天,虽然“红军”战机的数量是他们的2.5倍,但他们以灵活的战术运用,以7∶1的空战结果,粉碎了“红军”攻势。第二天,又以6∶0的战绩,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战斗。
使命磨炼出了航空兵的超强战斗力,战斗力又不断驱使他们阔步前行。他们像空中猎鹰,昼夜担负战斗值班,时刻准备着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
防空兵:穿云破雾的利剑
局部扫描:地空导弹部队面对6批“敌机”从多方向、多批次、多高层同时连续攻击,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先后发射数枚导弹,全部击毁指定目标
戈壁深处,夜幕降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