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抗战》用漫画和照片的形式,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展示了抗战一段真实的历史。

纪录片《我的抗战》精彩插画。
南方都市报6月3日报道著名电视人崔永元以大历史为纲、采取口述历史的手法、细节为王的策略,拍摄成了32集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作用是,不仅全线重现八年抗战的方方面面,而且给予很多正面战场上的将士出场的机会。诗人穆旦曾经是中国赴缅作战远征军一员,他在《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写道:“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这是一种诗的修辞,也是很残酷的真相,确实没有多少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我的抗战》中的许多老战士被遮蔽。
中国是喜欢以大历史为著作的民族,对于具体细节向来含煳,且多喜欢用文学手法过度夸张、包装、制造戏剧化效果。当历史沉淀之后,我们恍然发现,那些说法是多么的不靠谱,中国的抗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我”来完成的,他们不是宣讲材料中的数字。而敌人则质疑,要求中国拿出具体的数字、进程和材料《我的抗战》试图做的,就是挽救那段历史亲历者最后的记忆,如果他们都去世了,那么历史几乎就没有发生过。信史是以无数真实可靠的细节来构架出的,假设细节不真,便没有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第十九集《松山之战》为例,纪录片先引用穆旦的诗,带出松山之战的背景,编导采访当年作战老兵,他们讲述个人的微观史,再用民国时期流行的版画还原现场,并极为难得地找到如今唯一在世的日本兵,以多种角度、声音来还原从缅甸到松山的过程。不只是缅甸、云南,还有整个中国的抗战,我们过去熟知的“历史”只是历史本身的一小部分,而且是被宣传营销过度消费的。有人证、有物证,且有来自对方阵容的证明,这才是回到历史现场的最佳方法。有心的观众可以再去参阅余戈著《1944:松山战役笔记》、回看康洪雷导演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前者剖析入微,后者情怀与才情俱在,更能明白松山之战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意义。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