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平 制图

国际教育巡回展上,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的留学展台让人眼花缭乱。CFP 资料
东方早报报道 2011年高考(微博)已落下帷幕,全国高考人数连续三年递减,上海的高考人数也持续6年走低,除了和适龄人口减少相关外,放弃国内高考,参加“洋高考”或直接到海外留学人数的走高也是分流高考的最主要渠道之一。留学中介透露,每年的6-8月份,申请留学的人数都将会出现“井喷”。随着“洋高考”和直接留学人数持续攀升,高校生源战将更激烈。
7.38万、6.6万、6.1万……这是上海从2009年到2011年每年参加高考人数,每年都在递减。
10位,20位,25位……这是上海格致中学从2009年到2011年放弃高考选择留学的人数,每年都在递增。
高考人数为什么越来越少,除了和适龄人口减少相关外,放弃国内高考,参加“洋高考”或直接到海外留学人数的走高是分流高考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到底有多少考生放弃国内高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日前在复旦大学出席相关会议时表示,有统计显示,去年上海有至少10%的高中生放弃高考,今年的数据还在统计中,估计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这对上海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巨大的挑战。
“末等生”考上剑桥
尽管今年3月份就拿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格致中学高三(6)班徐嘉忆的生活还是很忙碌,紧张程度不逊于那些备战高考的同学们。“我报了一个AP课程,相当于美国大学的预修课程。”嘉忆说,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成绩可以折算成大学学分。嘉忆说,在选择“洋高考”的这部分学生中,她起步算很晚了,去年12月她参加了最后一场SAT考试,获得2000分的好成绩。今年3月份,她收到四五所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南加州大学。
和徐嘉忆这种优秀生不同,杨力寻是在高考失利后被迫走上“洋高考”之路。2008年中考失利,杨力寻就读了本市杨浦区某民办中学。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成为了班级里排名倒数的末等生。父母十分着急,后来,杨力寻转至上师大剑桥国际中心进行A-LEVEL的学习,开始冲刺英国高考,为了能够赶上进度,她利用“走课制”和自主选课的模式,上了两遍化学课和物理课,最终,这个昔日班级里内向的末等生拿到剑桥大学工程学专业本硕连读预录取通知书。
不以分数决定命运
“洋高考”与国内高考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以分数的高低来决定考生的命运,学生凭借课程ABCD等级来申请学校。获得牛津大学数学专业预录取通知书的朱骋曾是本市黄浦区一所高中学生。“我偏科严重,数学是我的强项,语文是我的弱项。每次考试,我都是在文科上出状况。”朱骋表示,面对国内的高考,自己心里完全没底,更不愿继续面对不喜欢的科目。于是,他转投“洋高考”,收到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预录取通知书。
潘田翰原本成绩排名在班级100多位,“在国内我能不能考上名校都是未知数”,后来在父母的安排下,他选择了到上师大剑桥中心读书,最终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高校都陆续向他抛来了“绣球”。
国内最大的A-level国际课程学校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中心日前迎来了第四届毕业生,231名毕业生共收到了800余封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人均收获4份海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中牛津大学8份,剑桥大学6份,美国康奈尔大学3份。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