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交易代码为019113的“11国债13”首次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截至收盘,该国债下跌0.09%收报99.91元,跌破100元面值。不过,昨日其成交金额24.5亿元,排名上证国债首位。与昨日银行间债市成交居首的国债090005.IB相比,后者的8亿元也不免相形见绌。
实际上,交易所债市长期以来因为缺少商业银行的参与,而日益滑向“被边缘化”的境地。若以反映整个上证国债市场涨跌及成交量变化的国债指数(000012)为例,2010年6月3日的11.7亿元,已是当年的最大交易量。受到“11国债13”处子秀影响,昨日该指数所显示的国债总成交额,异军突起至24.62亿元,为前一交易日1693万元的145倍之多。这一巨量成交,也仅次于2008年4月8日的32.7亿元规模,创下近38个月的新高。
就此,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数位跨银行间、交易所市场的债券交易员。他们认为,即使是首日上市,交易所单只国债新券成交量,也绝不可能那么高。交易员称,不能排除有大机构巨额对倒的嫌疑。
不过,这一猜测遭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分析人士的部分否定。这位银行人士表示,如果是机构对倒,其动机的最大可能,不过是因银行间市场接盘寥寥而难以成交,所以进入交易所市场“作秀”。他认为,与此前商业银行完全无法涉足交易所债市不同,今年前些时候有关监管部门已表态,将逐步推进银行机构进入交易所,以增强市场活力。
“但这里面存在一些疑问。银行间债市采用的是撮合交易,而交易所却仍实行标准券交易方式,两者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此外,当前资金面仍属偏紧,银行机构缘何斥资数十亿元进行毫无意义的对敲呢?”该人士称。实际上,截至昨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依旧维持高位,隔夜利率也高至3.81%,远超多数年份2.5%左右的中枢水平。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周前的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公开表示:“今年上交所两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推进国际板和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但目前上市银行对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认识不够清晰,对此机遇不够重视。”
从这里来看,银行机构急于在交易所债市秀一把的动机,也是站得住脚的。第一创业证券某资深债券交易员昨日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考虑到该国债期限为3年,相对更长期限的品种而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同时,近期新发的封闭式(债券)基金数目较多,这只国债受到追捧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交易所国债突然受到青睐,或许是外资机构资金在看空甚至是有意做空中国经济预期,以从中渔利。毕竟近期两次加息预期的落空,可能预示监管层对经济下滑的担忧或出乎意料。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