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旅途远近,只要一上车,孙丹威都会习惯地拿出iPhone 4阅读电子杂志。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目的——查看《茗鉴》的点击量。
原来,自从苹果iPad、iPhone火了以后,这位吴裕泰的女掌门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借助人们常用的移动终端来传播茶文化。《茗鉴》原是吴裕泰针对会员发行的一本杂志,如今,孙丹威希望它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更多读者都能轻松阅读。
从1000万到5亿的销售规模,从不为人知到家喻户晓,孙丹威不仅将吴裕泰的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更将传承中国的茶文化视为己任。对孙丹威来说,在吴裕泰的风光背后凝聚了“创新”的力量,而她把自己也比作是追“新”族。
变身“科技潮人”
微博给了我力量
用微博全程记录茶叶的采摘、杀青、炒制、包装,已经成为孙丹威的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在关键时刻起了很大作用。
3月26日,一则关于明前茶上市的消息让孙丹威一怔。原来连续数日的寒天让明前茶采摘的时间推迟,狮峰山的龙井茶也只是刚到采摘的时候,而此时却已经有了上市的明前茶。
“吴裕泰重的是品质,我们一定会对消费者负责。”孙丹威用手机拍摄下整个采茶和制茶的过程,并在第一时间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短短数小时,孙丹威的微博上竟然新加了超过3万名粉丝。
从打好包装到上飞机,当天采制的明前龙井茶第二天就能上市了。3月27日,孙丹威又在微博上发布了茶叶质检的过程。“在微博的记录下,整个过程很透明,消费者会看得明明白白。”孙丹威表示。
用iPhone4阅读杂志、用微博记录采茶……相对于传统的茶行业,孙丹威俨然一个前卫的“科技潮人”,进而让吴裕泰走上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不过,在成为“数码潮人”之前,孙丹威却吃过不少苦头。
1997年是孙丹威正式掌管吴裕泰的时候,这一年国家对茶叶质量有了新的管控方式,茶商必须递交茶叶样品,质检机构会给合格的茶品打上电子码,这样既能管控好茶叶的质量,又能监测到茶叶销售的情况。
“非常不巧的是两次安排了人员去交样品,都因为临时有事,耽搁了。”显然,孙丹威并没有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随后,电视台对合格的49家茶商进行了公示,吴裕泰因为没有递交样品,所以不在榜内。
“没上榜,大家就会认为不合格。”孙丹威表示,1997年对吴裕泰来说是近乎毁灭性的一年。过去认可吴裕泰品牌的人开始对它产生怀疑,而不知道吴裕泰品牌的仍旧不知道。
从那一刻起,孙丹威便暗下决心,要用科技实现吴裕泰在行业中的领头羊地位。
乐享“触网一族”
追“新”无止境
能够带领吴裕泰成为行业内第一家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企业,着实显现了孙丹威创新的魄力。
“从2000年开始,许多茶庄都开始试水连锁经营,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却都纷纷出现了管理上的瓶颈。”孙丹威表示,数家连锁店还能应付得来,当发展到数十家的时候就会发现管理起来越发困难。
此时,孙丹威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去日本镀金。“日本在连锁经营方面有成功的案例,但是这边企业的运营我也不能离开。”两难之下,孙丹威认为吴裕泰的未来更重要,她力排众议毅然东渡日本。
孙丹威很庆幸自己做出的选择。“在日本,我还是第一次知道物流配送中心、电子码。”这让孙丹威如获至宝,原来解决多家连锁店供货问题就这么简单,只要上马信息化、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就能保证产品到店万无一失。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