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6月15日报道中国正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美国教育机构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估计,到2020年,中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
然而,对于抱负远大的中国跨国企业而言,在海外大把砸钱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在国际上成功。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无力效仿亚洲竞争对手,打造出类似于丰田(Toyota)和三星(Samsung)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这反映出中国的商业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
中国日后的经济增长与国内大型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倘若这些企业不能在竞争极其激烈的西方市场产生影响,那么,中国再维持二、三十年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经济不振是中共政府心头最大的隐患,中国领导人也早已认识到在海外取得商业成功的必要性。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实施了“走出去”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中国的国际化战略十分清楚:让国有企业在国内享受垄断地位,允许他们获取暴利,以慷慨的银行信贷补贴他们,以使他们能够在外国同行面前展现优越的财力。
然而,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发达市场长久立足并实现盈利,仅靠现金储备是不够的。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目前正在科学、技术革新和教育等领域投入重金。承诺为高校的研究课题提供资助的985项目就是此类举措之一,在过去10年,政府在研发上的投资每年增长20%。然而,由于大学被当作政府机构一样看待,此类投资的效率受到了怀疑。
要摆脱窘境,一个办法是由政府建立促进国内竞争的激励机制,让私企与国企公平竞争。银行信贷必须对私企放开,同时建设严格的监管机制,以防范政府垄断。
中国能否成功攀登技术的阶梯?这必然是一个长久而痛苦的过程。中国仍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意味着进行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压力尚未达到临界状态。
为了实现雄心和国家富强,中国的跨国公司必须在海外获得兴旺发展。没有国际公认的品牌,没有自己的丰田和三星,中国永远只能在价值链低端煎熬。归根结底,中国的未来系于其创造力,而非模仿的才能。
中国国企的一大弱点是缺乏应对“真正的竞争”经验。在国内的垄断环境下,实现盈利易如反掌——去年,两家盈利能力最强的国企的利润之和,相当于全国500家最大民营企业的利润总和。
这些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不会积极发展堪与西方商业巨擘匹敌的专业技术。与韩国和日本不同,中国拥有一个看起来无限广阔的国内市场,企业无需跨出国门,就可实现不凡的增长。
我见过中国两家大型民营企业的董事长。他们都极其富有,也都从来没有过进军海外发达市场的打算,理由是风险太大、技术拿不出手以及产品往往达不到西方要求的质量门槛。
民营企业不仅缺乏政府扶持,也不具备商业规模,且很难获得银行信贷。中国三分之二的银行信贷被投向了国企。
同时,民企也难以招揽人才。在政府机关和国企工作的名声和高薪吸引着大学毕业生。进入私企被认为是最后的出路。国企的工资比私企高1.8倍,事业单位则有诱人的退休金,而且稳定性要强得多。
中国走向全球的行动集中在能源交易和并购领域。中国成功地锁定了稳定的自然资源供给,在南美和非洲等地达成了一系列石油换贷款协议,并收购了一些西方矿业公司的股权。虽然并购交易有利于加快其挺进西方市场的脚步,但人们对于这样的战略是否可取,仍持保留意见。收购往往价格不菲,而且中国并不擅长管理收购的资产。
回复该发言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丰田"
2 回复: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丰田"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