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娃娃关怀协会会长王奕鸥(后)和病友冰心(受访者提供)

王奕鸥艰难地推进拥抱阳光计划,力图让“瓷娃娃”们能多走出家门(姜晓明)
作为这个鲜为人知的罕见病患者群体的一员,王奕鸥艰难地推进拥抱阳光计划,力图让“瓷娃娃”们能多走出家门
本刊记者 卫毅 发自北京
陶瓷做的天使立于桌面,阳光穿过窗户,投射在涂着釉彩的塑身上,泛起光泽。“(陶瓷天使)原来是送给志愿者作奖品用的,这个有点残破了,留了下来。”“瓷娃娃”关怀协会会长王奕鸥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说道。
王奕鸥29岁,身高1米3,与同龄人相比,要矮小得多,她有着漂亮的面庞,眼睛的巩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白”,微微泛出蓝色。“眼白泛蓝,这是‘瓷娃娃’的一个标志。”
“瓷娃娃”是对成骨不全症(脆骨病)患者的昵称。他们的骨头比普通人脆弱,易骨折。成骨不全症是罕见病的一种。
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在中国尚无明确定义。这些罕有的疾病包含了:法布雷病、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白化病、高血氨症等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按此比例,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超过千万。
罕见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每个人都无法完全逃离患上罕见病的可能。罕见病好比人类繁衍过程中的空难,很难遇到,一旦遭遇的话,对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就是百分之百。即使父母都是健康的,但隐性的基因缺陷无法看到,当父母双方的基因缺陷恰巧碰在一起时,罕见病就极有可能出现。
“在我们国家,大家对于罕见病的认知程度太低了。”王奕鸥在报纸上曾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位父亲骑着三轮车,花了几天几夜时间把孩子拉到城里来看病。大家都搞不清楚这孩子得的是什么病,只好以“怪病”称之。王奕鸥一看报纸上的照片,就识别出那是个“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患者。“瓷娃娃的主要特点是:肢体畸形、三角脸、眼睛的巩膜会发蓝,不是医生也可以通过外貌识别。”
然而,多年以来,在中国,成骨不全症并不为多数人知晓,包括医生。
少年之烦恼
王奕鸥在16岁之前骨折过6回。“我是“瓷娃娃”里骨折比较少的了,我们的工作人员里有骨折过三十多回的。有的“瓷娃娃”看个动画片,一笑,肋骨就折了。”
王奕鸥的第一次骨折发生在一岁半的时候。她摔了一跤,腿折了。在家乡济南的医院里,医生诊断她患了佝偻病。医生和家人认为只要好好治,将来就会好,没觉得这是多么独特的疾病。
但是,骨折的痛苦隔几年就来一次。在王奕鸥的少儿时代,她的左右腿各骨折了3次。这让人感到困惑。当同龄人在使劲长个儿的时候,王奕鸥的个头显得特别的矮。至此,家里人也只是考虑到她是不是不爱吃饭,发育晚?“都没往别的方面想。”
王奕鸥记不得去过多少家医院了,医生含煳地说着自己的诊断结果,但骨头照折不误。五年级的时候,由于骨折严重,王奕鸥走路都不太方便。她的腿开始戴上矫正用的看上去有些古怪的铁架子,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样。她觉得别扭,自卑,不想上街,一放学就赶紧回家。置身公众场合让她精神紧张。坐公交车的时候,乘务员会说,给这个小朋友让个座。这让她难以接受,“觉得自己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