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讯 “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用起来需要,忙起来忘掉。”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档案无用论”在大学毕业生中流行,放弃人事档案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来自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该中心保存的12万份人事档案中,约3成档案成了无人理睬的“死档”。河西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介绍,甚至有1981年入学的毕业生档案至今留在学校。
现状:最老档案“沉睡”30年
记者从多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大量毕业学生的档案长期放在学校不管,有的学生毕业一二十年,都不曾回校处理档案。长沙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邓阳学介绍,目前该校保存了1800多份学生档案,存放时间最久的是1984届的学生档案。记者在河西某著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查询了解到,该校目前还存有1981年入学的毕业生档案,已在保险柜里“沉睡”了整整30年。
市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部副部长唐小雅介绍,在该中心存放的12万份毕业生档案中,约4万份档案“一托了之”多年都未曾续写其主人工作履历、奖惩记录等轨迹性资料。“甚至遇到过一些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提取档案准备办理退休时,却发现自己档案里的身份仍然是‘学生’,令人啼笑皆非。”
调查:半数毕业生不重视档案
就人事档案的有关问题,记者走访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学院等高校的近百名应往届毕业生。在被访者中,约半数受访者认为,“找工作看重的是能力,并不看重档案”。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应往届毕业生对各种档案管理方式存在的利弊都不甚了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人才流动政策放宽,很多单位招聘时不要求提供人事档案,是造成大学毕业生“档案无用论”的主要原因。2008年大学毕业的刘礼说:“我做过几份工作,公司看重的是能力,不要求提供档案,所以我的档案一直放在学校没管过。”有的毕业生频繁调槽,在工作单位变动后,嫌转档手续繁琐,在工作转换中放弃档案。
2006年毕业的骆华说,他把档案转到了人才服务中心,每年的存档费要240元,一直没去交过。他现在一家私企上班,单位不需要档案,“算下来这几年的存档费也要一千多块钱,不太想交。”
提醒:记得及时增补档案资料
市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部副部长唐小雅介绍,人事档案记录着一个人工作、学习、政治表现、奖惩等方面的重要材料,是审核工龄、个人政治思想表现等的重要依据。新单位入职审查,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政审,因公出国政审和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相关事宜等都会用到人事档案。因此,进入新单位时要催促单位为自己办理用工手续(招录用手续)和签订劳动合同,并将招录用材料和劳动合同及时交给档案管理部门;在离开单位时记得将自己的离职证明(解除合同证明)等归档。
唐小雅提醒,很多毕业生误以为档案放入人才服务中心就进了“保险柜”,实际上人才服务中心只是负责保管档案和对档案中的工龄进行延续,个人的工作业绩、奖惩记录等情况,都需要档案主人或其工作单位进行及时增补。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