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0日,京沪高铁上海段试跑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图/ 新华社
世人瞩目的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时速,正在慢下来。2011年6月13日,铁道部举行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宣布,京沪高铁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京沪高铁的最高票价为1750元,最低票价为410元;运营时速则从原来设计的每小时380公里,改为每小时300公里和250公里两种。
毋庸置疑,正如19世纪,铁路帮助英国和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届时,中国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速度的提升意味着经济运行成本的节约,也意味着时间成本的大量减少。可以说,发展高铁,减少成本,实行客货分离,是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时的一种必然选择。
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言,发展什么样的高铁才符合中国人的切实需要?是更快、更安全还是更经济?《中国新闻周刊》通过对高速铁路降速内幕的翔实调查,为读者揭开中国高铁发展中,速度与安全,速度与效益的艰难抉择。
中国高铁的快慢之变

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新任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会议开始前阅读一份铁路建设方面的公务文件。摄影/ 本刊记者 盛佳鹏
理智与激情:中国高铁的快慢之变
中国高铁正重新实现向普通交通工具的回归,以求达到安全与速度的平衡
2011年5月27日上午,京沪高铁初步验收工作结束的第二天,沈志云正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里,等待着飞往成都的航班。
几天前,这位82岁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在四川峨眉山的实验室里,忙活着一项挑战飞机的试验:研制时速600公里的真空管道高速列车。
如果沈志云的试验能够变成现实,那么乘坐这种真空管道高速列车,从北京到成都最快只要四个小时。这也是沈志云在有生之年里,最愿意看到的交通奇迹。这位对于速度抱有极大热情的老人,5月25日到26日受邀参加了京沪高速铁路的初步验收工作。
“从上海返回北京时,一路都没停,除了一处因路段施工,不得不降速通过之外,其他跑的都是350公里时速,全程用了四个小时多一点。”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聊起数天前京沪高铁专家评审经过时,沈志云的声音高了起来,“非常稳!非常稳!”
令沈志云最兴奋的,还是350公里/小时的高速度。不过,再过一月,当沈志云作为一名普通乘客,登上试运营的京沪高铁时,他会发现,这条设计时速为380公里的高铁,初期实际运行时速将被限制在300公里以内,比一年前铁道部宣称的目标速度慢了80公里。降速后,京沪之间最快的旅行时间,将从四小时延长至五小时左右。
6月13日上午,来自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的消息称,京沪高铁已通过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完全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在90对动车组列车中,有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63对、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27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