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发,往西北方向开车一个半小时,道路越来越窄,道边白杨树的沙沙声越来越响,这时你会赫然看见一块指示牌,“小毛驴市民农园”到了。
春末的北京已经有些炎热,远处的凤凰岭清晰可见,农场的空气十分好,时不时还有四声杜鹃悦耳的鸣叫。顺着引水渠边的道路,我们走进“小毛驴”,两侧的一排排菜苗长势喜人,玉米、包菜、甘蓝、西葫芦、西红柿在一片片被精心划分为小块的土地上各自为阵。有些小块的土地上还立着诸如“寻梦园”这样的牌子,它们的主人几乎每周都会从几十公里外的北京市区赶到这里,给土地松松土、浇浇水,顺便采摘一些成熟的蔬菜回城。
“小毛驴”种的几乎都是应季的蔬菜,创办人石嫣管这叫“种在当地,吃在当季”。他们现在开放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配送份额”,农民来种,会员每周会收到农场配送的有机蔬菜;另一种是“劳动份额”,会员需要每周到农场参加劳动,“小毛驴”以30 平米为单位划分了土地租给会员,自己种自己收。“小毛驴”提供种子、有机肥料、水、技术指导。加入的会员预付一年的“菜钱”,前者要比后者贵一些。
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最早源于瑞士和日本。农民在每个种植季节之初,就与消费者签订一份购买协议,消费者把本年度购买农产品的钱先期支付给农民,农民则承诺不使用化肥和喷洒农药。这种方式绕过了中间商,让农民直接和消费者面对面,于是,农民能收获到较多收益,消费者吃上了生态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土地也因为没用化肥而蓄养了地力。
这种模式,是现行工业食品制造体系下的另类选择。石嫣觉得,在食品安全备受威胁的今天,是时候让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重建信任了。
自然耕作的试验田
端午节刚过,农场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两只上年纪的大黄狗带着“儿女们”四处乱窜。戴着宽檐农民草帽的石嫣熟练地踩着田边的细埂给我们引路。黄瓜开始爬架子开花了,生菜一茬茬地冒出来,心里美小萝卜基本上可以吃了。石嫣对这里的每一种蔬菜都了如指掌。“今年干旱,蚜虫特别多,你看这棵西葫芦,因为有了蚜虫,就好像封住生长点那样,没能长起来。”她指着路边沟里一棵耷拉着脑袋的菜苗说,边上的明显比它高出一截。那棵菜叶表面布满了白色点状物,石嫣说,那就是蚜虫,有些是卵,有些已经成虫。“有蚜虫的地方蚂蚁也多,蚂蚁喜欢舔蚜虫屁股上的甜浆液吃,蚜虫没有蚂蚁舔屁股,就难以活下去。”果不其然,菜叶的阴影下,十来只蚂蚁匆忙地来来去去。
“每一件事都在影响着另一件事”,这些微妙的食物链知识是石嫣接触土地后才慢慢积累起来的。石嫣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农学博士。她从本科学农一直读到博士,却一直不了解农作物是怎么种出来的,直到她去了美国。在她读博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到美国农业政策与贸易研究所(IATP)的邀请,去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农场劳动半年。 IATP 是美国的一个非盈利机构,旨在运动实现公平、可持续的食品、农业和贸易体系。她去的就是一个家庭经营的CSA 模式农场,在那里,她像一个美国农民那样学习如何育苗、除草、浇水、移植、耕地,CSA 农场要保证农产品绝对不能施加农药化肥,也不能使用能耗大的机械。农场只有一台小型拖拉机,绝大多数工作都是人工完成,劳动强度超出预料,在疲惫的一天天劳作中,她逐渐了解了土地,也越来越亲近土地。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