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教师生活俭朴 舍不得开灯却拿出16万助学
1 八旬老教师生活俭朴 舍不得开灯却拿出16万助学
Tziiny92011-06-18 19:09:51 发表
扬子晚报讯 苏州,有这样一位退休老教师,连续8年向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捐款,今年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启动第二天,她就向本报爱心账户打来3万元。上周六,本报利群阳光工作室工作人员利用双休日,前往苏州看望这位可敬的老人。一行人中,有的是第一次去苏州看望郑老师,有的已经连续几年去看望郑老师,大家都想当面感谢她对贫困孩子的默默帮助。两位在苏州大学读书的2010年阳光学子李丹云和陈博盈在QQ群“扬子阳光学子团”中听说我们要去看望郑老师,也主动要求一同前往。
40年的老教师
舍不得开灯,用洗菜水拖地,却拿出16万助学
像很多苏州老人一样,郑老师个子不高,清瘦,衣着虽简朴,但整洁端庄,讲话时面带微笑,吴侬软语。得知我们要来,郑老师早早地就在小区门口张望等候。
从78岁,到85岁;从每年5000元,到15000元,到30000元,捐款总额已经达16万元;从最初资助一位阳光学子,到现在每年资助6人上大学。这位有着近40年教龄的老教师并不富裕,生活简朴之至,除了最基本的生活费,她每年的结余全部捐给了利群阳光,她并不要求被帮助的孩子来探望自己,她只要知道又多一个孩子上了大学。
尽管本报记者已经提前向同行的两位阳光学子介绍了郑奶奶生活情况,但当两位同学来到郑奶奶的家时,仍感到十分意外:老人的家约50多平方米,虽然在一楼,光线很暗,但老人白天从来舍不得开灯;家里的摆设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子;一台电视机用了十几年,老人说,能看就行;老人的小院子里,一张水泥桌上排了几个旧玻璃瓶,瓶里盛着洗菜水,积下来浇花、拖地。
两位阳光学子说,郑奶奶家摆设和生活水平跟自己家差不多,甚至自己家的还要更好一点。他们说,郑奶奶自己节省成这个样子,还每年捐好几万元帮助贫困学子,实在是令人敬佩。作为阳光学子,除了要拿出优秀的成绩,也要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他们还表示,自己的学校就在附近,今后会来看望郑奶奶,帮她做点家务,陪她聊聊天。
25年的老读者
收到本报为她做的相册,她说是最好的礼物
看到两位朝气蓬勃的阳光学子,郑老师很是高兴。她说,自己小的时候买不起书,只能抄讲义,老师看到了,十分同情她,把自己的讲义送给她。小学和初中因为家里困难,上上停停,陆陆续续地读了七八年,当时最羡慕的,就是能上学的孩子。现在条件好了,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上学,都能好好读书,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大好的青春。本报工作人员给郑老师带去的枇杷,她也都转送给两位阳光学子,希望他们加强营养,健康成长。
言谈间,郑老师感到有些热,拿出一把打了补丁的扇子轻轻扇风。记者一眼认出了这扇子:去年、前年、大前年的夏天,郑老师都是用的这把扇子。见记者问起,郑老师乐呵呵地笑着:这把扇子轻,扇的风又大,是娘在世的时候用的,现在娘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当本报利群阳光的工作人员听说郑老师一个月的水电气费100元,伙食费500元时,忍不住劝郑老师对自己好一点,生活上不要如此节省。她却笑说,我的生活质量很不错了,要是跟以前比,那是好得不得了了。我虽然把钱捐出去了,但是心情愉快,这比什么都重要,你们看看我的精神状态比去年还好呢!
本报摄影记者张筠虽然没能到苏州看望郑老师,但是他在听说了郑老师的事迹后,将前几年郑老师的一些照片亲手制作成相册。郑老师十分开心,说,自己从扬子晚报创刊、3分钱一份的时候开始看扬子,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能收到扬子记者为自己制作的相册,这是最好的礼物!
回复该发言
扬子晚报讯 苏州,有这样一位退休老教师,连续8年向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捐款,今年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启动第二天,她就向本报爱心账户打来3万元。上周六,本报利群阳光工作室工作人员利用双休日,前往苏州看望这位可敬的老人。一行人中,有的是第一次去苏州看望郑老师,有的已经连续几年去看望郑老师,大家都想当面感谢她对贫困孩子的默默帮助。两位在苏州大学读书的2010年阳光学子李丹云和陈博盈在QQ群“扬子阳光学子团”中听说我们要去看望郑老师,也主动要求一同前往。
40年的老教师
舍不得开灯,用洗菜水拖地,却拿出16万助学
像很多苏州老人一样,郑老师个子不高,清瘦,衣着虽简朴,但整洁端庄,讲话时面带微笑,吴侬软语。得知我们要来,郑老师早早地就在小区门口张望等候。
从78岁,到85岁;从每年5000元,到15000元,到30000元,捐款总额已经达16万元;从最初资助一位阳光学子,到现在每年资助6人上大学。这位有着近40年教龄的老教师并不富裕,生活简朴之至,除了最基本的生活费,她每年的结余全部捐给了利群阳光,她并不要求被帮助的孩子来探望自己,她只要知道又多一个孩子上了大学。
尽管本报记者已经提前向同行的两位阳光学子介绍了郑奶奶生活情况,但当两位同学来到郑奶奶的家时,仍感到十分意外:老人的家约50多平方米,虽然在一楼,光线很暗,但老人白天从来舍不得开灯;家里的摆设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子;一台电视机用了十几年,老人说,能看就行;老人的小院子里,一张水泥桌上排了几个旧玻璃瓶,瓶里盛着洗菜水,积下来浇花、拖地。
两位阳光学子说,郑奶奶家摆设和生活水平跟自己家差不多,甚至自己家的还要更好一点。他们说,郑奶奶自己节省成这个样子,还每年捐好几万元帮助贫困学子,实在是令人敬佩。作为阳光学子,除了要拿出优秀的成绩,也要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他们还表示,自己的学校就在附近,今后会来看望郑奶奶,帮她做点家务,陪她聊聊天。
25年的老读者
收到本报为她做的相册,她说是最好的礼物
看到两位朝气蓬勃的阳光学子,郑老师很是高兴。她说,自己小的时候买不起书,只能抄讲义,老师看到了,十分同情她,把自己的讲义送给她。小学和初中因为家里困难,上上停停,陆陆续续地读了七八年,当时最羡慕的,就是能上学的孩子。现在条件好了,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上学,都能好好读书,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大好的青春。本报工作人员给郑老师带去的枇杷,她也都转送给两位阳光学子,希望他们加强营养,健康成长。
言谈间,郑老师感到有些热,拿出一把打了补丁的扇子轻轻扇风。记者一眼认出了这扇子:去年、前年、大前年的夏天,郑老师都是用的这把扇子。见记者问起,郑老师乐呵呵地笑着:这把扇子轻,扇的风又大,是娘在世的时候用的,现在娘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当本报利群阳光的工作人员听说郑老师一个月的水电气费100元,伙食费500元时,忍不住劝郑老师对自己好一点,生活上不要如此节省。她却笑说,我的生活质量很不错了,要是跟以前比,那是好得不得了了。我虽然把钱捐出去了,但是心情愉快,这比什么都重要,你们看看我的精神状态比去年还好呢!
本报摄影记者张筠虽然没能到苏州看望郑老师,但是他在听说了郑老师的事迹后,将前几年郑老师的一些照片亲手制作成相册。郑老师十分开心,说,自己从扬子晚报创刊、3分钱一份的时候开始看扬子,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能收到扬子记者为自己制作的相册,这是最好的礼物!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八旬老教师生活俭朴 舍不得开灯却拿出16万助学
Tziiny92011-06-18 19:09:51 发表
本报征集“1+1志愿者”
结对帮扶贫困生
郑奶奶是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社会爱心人士之一,这些爱心人士用自己的力量,扩大了助学行动的内涵和外延,给这场公益活动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它不再单单依靠某一个企业、某一个人,而变成一种全民总动员,变成一场爱心大接力。
今年,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将继续资助100名江苏学子,报名入选的学子每人将得到5000元助学款。但事实上,每年申请助学金的学子都会远远超过名额限制,从报名表上删除每一个贫困学子的名字,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得已的抉择:因为他们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有人比他们更需要帮助。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子得到帮助,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今年首次公开征集“1+1志愿者”。“1”是自强不息的贫穷学子,“1”是企业、是媒体、是个人,是你、也是我汇聚的力量——希望更多奉献爱心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加入这一行动,奉献自己的爱心,与贫困学子结对1+1,让更多需要资助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复该发言
结对帮扶贫困生
郑奶奶是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社会爱心人士之一,这些爱心人士用自己的力量,扩大了助学行动的内涵和外延,给这场公益活动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它不再单单依靠某一个企业、某一个人,而变成一种全民总动员,变成一场爱心大接力。
今年,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将继续资助100名江苏学子,报名入选的学子每人将得到5000元助学款。但事实上,每年申请助学金的学子都会远远超过名额限制,从报名表上删除每一个贫困学子的名字,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得已的抉择:因为他们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有人比他们更需要帮助。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子得到帮助,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今年首次公开征集“1+1志愿者”。“1”是自强不息的贫穷学子,“1”是企业、是媒体、是个人,是你、也是我汇聚的力量——希望更多奉献爱心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加入这一行动,奉献自己的爱心,与贫困学子结对1+1,让更多需要资助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