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网讯 每年招生录取期间,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种种幌子,进行招生诈骗活动。对此,山东省招考院专家提醒考生和家长,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没有任何人能“用钱买分数”、“用钱买计划”,考生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识别招生骗子的八种常见招生诈骗形式。
【招生诈骗形式之一】
混淆教育形式招生
一些招生骗子蒙骗希望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家长花钱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入学后方知上当受骗:就读的根本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网络学院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专家提醒:虽然这些项目也是高等教育的形式,但跟普通高等教育有区别,入学门槛较低,网络教育、自学考试不需要高考(微博)分数即可就读。招生骗子最容易在这个问题上打考生和家长的主意。
【招生诈骗形式之二】
冒充高校人员行骗
骗子自称某高校招生人员,诱骗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取得家长信任后,又强调录取的难度,并暗示自己可以帮忙。家长为了孩子的前程,慷慨出手,结果上当受骗。
专家提醒: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按志愿和分数由计算机来排序投档,任何人为因素都不能影响录取结果。
【招生诈骗形式之三】
声称“低分高录”哄骗
骗子自称是招生院校或省级招生部门工作人员的熟人、亲戚,声称只要有钱运作,就有办法让不够第一批本科线的考生录取到第一批本科院校,让只达到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专业,从考生家长手里骗取大量钱财。
专家提醒:按照规定,录取过程中严格执行省里划定的分数线分批次投档,不录取一名批次线下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考生,不够本科或专科分数线的考生档案根本投不出来,更谈不上被学校录取了。
【招生诈骗形式之四】
谎称有“内部指标”等
招生骗子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和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会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和学校的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手中掌握有某些高校“内部指标”、“小计划”,要家长先付一部分定金,其余部分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然而,当家长将定金如数上交后,他们给家长的是伪造的假通知书,或者干脆卷款逃之夭夭。
专家提醒:所有招生章程都是经省教育厅审查,并在教育部备案的。省招考院严格执行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如果高校增加或减少计划调整,必须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功能进行流转。
【招生诈骗形式之五】
“自主招生”不要分数线
一些骗子利用自主招生政策,误导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花上数万元即可搞定。
专家提醒:事实上,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一样要参加高考,要达到规定的分数线,对投档范围内的自主招生考生由院校决定是否录取,并经过省招考院统一办理录取手续。
【招生诈骗形式之六】
凭借“定向招生”诈骗
一些骗子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和家长,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所谓“定向费”。
专家提醒:除少数部委属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面向特殊行业的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外,我省不安排、不接收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与其他招生计划一样,由省招考院集中统一投档录取。
【招生诈骗形式之七】
利用“预科生”、“委培生”诈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