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汇改第一年人民币升幅远超首次汇改第一年人民币升幅。
昨日,距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在去年6月19日宣布“二次汇改”整整一年。而就在这个一周年纪念日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适时”再创新高,达6.4716。
所谓人民币中间价,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民币“官方汇率”。在业内人士看来,6月17日人民币再创新高可谓是过去一年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的最好写照,也令各方相信,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在下半年很可能继续延续。
显见的是,随着通胀严峻,过去半年人民币汇率已成为决策层面抗通胀的政策工具之一。这也是“二次汇改”以来的新特点。而考虑到目前宏观大势,这一特点很可能继续下去。
不过,综观业内人士的分析,新变化可能也会随之产生——从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汇率弹性明显增加这一特点看,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以防范押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投机资金。
对美元一年升值5.5%
从过去一年来看,“二次汇改”效果明显。
数据显示,重启汇改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即大幅走高295个基点,一举突破6.80关口。
今年以来,在美元走软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的“碎步式”升值趋势更加明显。继1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6.60关口后,4月29日再度突破6.50关口,人民币汇率进入6.4时代。
截至昨日,“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接近5.5%。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来,在人民币对美元呈现出“碎步式”升值态势的同时,汇率双向浮动特征亦十分明显。
数据显示,在200多个交易日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共有147个交易日升值,92个交易日贬值;在一些交易日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隔日最大振幅超过0.2%,最大升值和最大贬值幅度均超过100个基点。而就在重启汇改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走高295个基点,波幅接近管理层设定的0.5%的上限,创下重启汇改以来波幅之最
抗通胀意图明显
综观过去一年的“二次汇改”,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较“一次汇改”(2005年7月21日)首年明显增加,而这,或许要归结于国内的通胀形势,人民币汇率渐成决策层面抑制通胀的重要手段。
“随着数量和价格型货币工具被多次使用后,空间和效果都已削弱,实践证明,人民币汇率作为抗通货膨胀的工具必须使用。”在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何志成看来,包括中国官员、业界市场人士在内,如果说今年前3个月还有不少人反对人民币升值进程的话,后来反对的声音就越来越少,因为毕竟今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抗通胀。
早报记者也注意到,关于人民币升值抗通胀的意图,在5月份显得格外明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公布的数据,5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8.26,环比上涨1.19%;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则为111.89,一改前两月下降的势头,环比略升0.14%。
何为“实际有效汇率”?即人民币相对于包括美元、欧元在内的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水准。简单地说,上述数据意味着,和以前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而相对欧元贬值(编注:如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更大就可以造成这个结果)不同的是,总体而言,5月人民币对所有货币呈升值形势。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