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收益的策略遭遇市场系统性风险,部分基金公司只能咽下企业年金大面积亏损的苦果,面对央企等年金强势客户,焦头烂额的基金公司四处“背书”,忙着写亏损分析安抚客户情绪。
年金投资经理
忙着写亏损报告
有大型基金公司年金投资经理透露,由于股票亏损较大,即使债券收益为正也很难扭转干坤,今年以来,该公司有超过2/3的年金账户亏损,亏损最多的超过了4%。如果近期市场不出现比较大的机会,市场部门将很难顶得住压力。
“这两天正忙着给客户写亏损分析报告,都是市场部给派的活儿。行情再这么下去,市场部门的日子就难过了。”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年金部人士说,年金客户很强势,市场部门的压力可想而知。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管理年金债券组合的投资经理算了笔账,“我粗略算了一下,债券是赚钱的,到5月底,我管的年金债券组合收益是2%-3%,按债券占50%的仓位计算,为整体业绩贡献了一个多点,如果整体收益亏损4%,那股票资产至少亏了5个点,按20%的股票仓位(通常债券基金的持股上限是30%)计算,股票跌幅达到了20%。”
今年以来,截至6月17日,上证综指跌幅5.89%,中小板指数跌幅20.35%,创业板指下跌了29.45%。业内人士推断,年金大面积亏损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手里攥了相当数量的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
也有基金经理认为,“对照债券基金的成绩表,年金的表现不算差。”持上述观点的基金经理认为,年金和债券基金风险收益特征相类,在市场不好时出现亏损很正常。“在具体时点上可能出现亏损,但从长期来看收益是可以保证的。”好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6月17日,在146只债券基金中,正收益的仅35只,不到1/3,收益垫底的债券基金已经亏损超过6%。
为争夺客户
年金风格也飘移
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岂能不知年金不容闪失?但激烈的客户争夺战让基金公司不得不棋出险招。众所周知,做年金的一般都是大企业,是各家基金公司都眼红的肥肉。基金公司签约的年金客户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包括石化、银行、保险、电力、钢铁、煤炭和造船等央企和地方大国企。一方面,有的企业极度厌恶风险,为了抢单,基金公司甚至和企业签下了“亏损免管理费”的条款;另一方面,大企业一般会把年金规模分散到三五家基金公司中,在“同伴压力”之下,基金公司需要通过收益来增强竞争力。“强势客户又想要保本,又想要尽量做出收益,从实际操作来讲,实在很难。”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年金部人士说,双重压力之下,不难理解基金公司在管理年金时投资策略有所“飘移”了。
另有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坦言,由于年金不能像公募产品一样公开宣传和参与排名,对基金公司品牌贡献不大,基金公司一般不会用明星基金经理来担纲;而且年金客户太强势,对投资干预多,“有点想法”的基金经理不愿意干这个活儿;一些年金的投资经理则想通过业绩在公司内部积累资本从而转做公募产品,存在“博收益的冲动”。“这些都有可能是目前年金大面积亏损的间接原因。”该人士表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