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认为,随着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高考加分原有职能已弱化,应顺势清理加分政策,切断加分腐败链条,完善高校自主招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
加分乱象
引发“习惯性质疑”
每逢高考,一些公众都会“习惯性质疑”高考加分的公正性。
来自四平市的考生家长高秀说,没有能力让孩子学习奥赛之类的加分项目,尽管孩子学习努力,但开始就比别人少20分,这不公平。
记者在广东、浙江、北京等地调查发现,对高考加分不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区高考加分政策不一。目前,教育部只认定十余项加分项目,而一些地方的加分项目则有20多项,且最高加分也高低不同。广东、浙江等省最多加20分,而有些地区最高加30分。
另一方面,部分高考加分项目频频曝出违规加分事件。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说,高考加分投诉中,大部分针对有关审核部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导致加分者有漏洞可钻。其中,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问题更突出: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大;二是替赛、替考现象严重等等。
此外,一些考生家长与基层派出所串通造假,通过修改个人资料,认定“少数民族考生”或“三侨”子女以获加分。
取消之难
部门利益“深嵌”其中
近年来一些部门在加分政策上不断寄附各种功能,而这些部门利益的博弈,也成为高考加分改革的核心难题。
记者在北京、广东、吉林等地调查发现,高考加分政策至少涉及5个部门,其中奥数、创新大奖等学科竞赛的加分由科协评定,各种体育加分由体育部门审定,退役士兵加分由民政部门审定等等。
事实上,加分权的背后有部门利益支撑。
近年来,浙江等一些地方体育加分不断出现问题,“分区赛”“拉力赛”“通信赛”虽冠有“全国”字样,但有关机构将其拆解成区域性比赛,使加分项目变成部分人的牟利工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表示,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变成有关部门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设计和监管漏洞造成的。
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院长卢晓中等专家表示改革应当从剥离既得利益开始。要规范高考加分,将监管前移至相关部门,但这需要国家层面来推动。
改革路径
从“裸分录取”到取消加分
针对高考加分乱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实行“加分提档、裸分录取”的做法。该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古丽娜说,在录取分配专业时,学校去掉政策性加分,而按原始分进行排队录取。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将是否承认加分的权限交给高校,可以逐步瓦解相关部门寄附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好的趋势。

2011高考系列策划
2011年高考进行时专题报道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真题答案
2011年高考各地查分时间及网址
2011年高考各地志愿填报指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