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2011年6月23日报道 “晓东,你是好样的!”4月19日晚上,结束忙碌的上海车展媒体日,上海的一家本帮菜馆内,一群疲惫不堪的媒体人在此聚会,席间,突然有人提起孙晓东,又有一人提及他正在办理离职手续,另外一人打通了孙晓东电话,本刊记者接过电话说。分明听到那边同样也是饭桌上的嘈杂声,也许喝了些许酒,他有些激动。对于这位中国汽车营销界的标杆性人物,我和更多的人一样,是发自内心地钦佩,但是恰逢敏感期,他似乎也不好说什么。
一个月之后,最新的消息来自坊间微博。4月17日,《广州日报》记者王灿彬在自己的微博上透露孙晓东加盟法国标致雪铁龙(PSA)亚太总部的消息。
5月18日,PSA官方确认,原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与经济运行部执行总监孙晓东,加入标致雪铁龙集团亚洲运营部管理层。官方邮件中表示,在未来几个月,他将进一步了解集团在亚洲及欧洲的事务。此后,他将成为亚洲管理委员会成员,并将负责亚洲区产品规划及营销。
这和王灿彬微博的版本略有不同:“原上海通用副总经理、上汽股份质量与经济运行部执行总监孙晓东已出任PSA亚洲总部的副总经理,为仅次于PSA执委会成员、亚太区总经理格雷古瓦?奥利维埃(Grégoire Olivier)的二把手。”
5月份车坛多事,短短两周之内有四则人事变动。一是北汽股份原副总经理张欣离职;二是汪大总不再全职担任北汽集团总经理职务,改任集团专务总经理;三是孙晓东加盟PSA;四是上汽乘用车海外事业部原部长黄华琼履新北汽福田副总裁。四位人事变动主角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曾是上汽人。
新的开始
“有空多聚聚。”话还是和以前一样不多,孙晓东在给本刊记者的短信回复中说。因为刚刚履新,而且很多事务都有待熟悉,孙晓东话语不多。据悉,他是于今年3月21日前后向上汽正式辞职的。
“他5月份之后就已经开始在公司上班,经常能见到他。”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内的PSA亚太总部,PSA中国的一位人士透露,“他的正式职务暂时还没有公布,但可以肯定他将是中方的最高负责人,未来他将主管PSA亚太市场和销售。”
来自神龙汽车的消息似乎证实了这个说法,“孙晓东将主管PSA亚太方面的市场和营销工作,还包括和中方的两家合资公司——神龙汽车和长安PSA的联络工作。”神龙公司的一位匿名高层说。
神龙汽车商务副总经理、东风雪铁龙(微博)总经理魏文清(微博)认为,“孙晓东加盟PSA亚太,意味着法方未来更加注重和中方公司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如果孙晓东出任PSA亚太副总经理,这将是PSA在华近20年最大的一次人事任命与变革。此前,PSA中国传媒经理乐万年透露,“亚太总经理奥利维埃每两个月将到中国来一次,每次呆两周时间,全面负责亚太区的业务。”
毫无疑问,孙晓东的加盟,将大大强化PSA亚太地区的销售与市场短板。5月18日,神龙汽车刚刚在武汉开始建设第三工厂,未来5年12款新产品、5%的市场占有率计划非常庞大。
此外,长安PSA也即将在2012年之后开始启动,高端DS车和商务车导入,2015年PSA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要达到8%,但其目前仅为3.3%。据了解,PSA前期曾经密集调研其自身在中国的现状,其中品牌力是被公认最弱的一项。
在外界看来,对PSA而言,孙晓东的加盟将弥补这家跨国公司的中国营销短板;但是对上汽来说,则失去一位公认的营销帅才。
“我们祝福他,一如既往地相信他。”获悉孙加盟PSA的消息,上海通用的员工用这句衷心的话语来祝福他们的老领导。
离去的孙晓东
这是两年之前的4月份,孙晓东离开上海通用上汽集团总部时本刊记者一篇文章的标题。
回复该发言
解析中国汽车高管频频人事变动的背后
2 回复:解析中国汽车高管频频人事变动的背后
vivi1988132011-06-23 18:19:22 发表
从1997年加盟上海通用筹备组开始,到2009年4月份离开,孙晓东的直接领导从第一任总经理胡茂元换到陈虹,再到丁磊。上海通用在变,12年来,惟一没有变的孙晓东也正式宣布离去。
一个人在一个外表光鲜但却倍受煎熬的岗位上一呆就是12年,由此可知,他对于这份职业有着其他人难以理解的挚爱。
许多媒体和经销商都对上海通用此前“刘曰海+孙晓东”的黄金二人组拍手叫好,每次发布会上两人都极为默契地“一唱一和”,使“刘孙二人转”成为中国汽车业一道独特的风景。孙晓东的离去,意味着这一最佳拍档的曲终人散。
两年前的4月份,上海通用在统发的新闻稿中,这样概括孙晓东的12年,“他带领上海通用汽车营销团队建立起了业界领先、创新高效的营销模式和运作机制,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营销案例,为上海通用汽车的快速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并非经典就一定会打动所有人的心扉;同样,一个背影的离去也不会让所有人伤感。
将孙晓东的离去拔高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当然会有人不高兴,但是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市场营销初级系统的标志性人物,从胡茂元到陈虹,从刘曰海到孙晓东,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无法抹煞。
上海通用开创了中国汽车体系化营销的时代。先行者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迄今都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时代痕迹;同时代的广汽本田则已凭借过人的产品力在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是上海通用的成立,的确是开创了中国汽车从人才到系统的完备组建程序;而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填补了中国汽车营销学这块最短的板,并且丰富和“中国化”了这一块板!
上海通用的体系营销力从2002年之后名声鹊起,当然,这其中无法忽视孙晓东个人的魅力对于体系内外的影响。2008年,一位雪佛兰经销商对本刊记者说,在雪佛兰最艰难的时候,他几乎失去继续经营的勇气,而三年来支持他一直坚持到如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晓东的个人魅力。
当然,经过12年磨砺的上海通用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备而合理的市场营销体系,包括人才梯队以及管理构架等都已经非常完善。2009年到2011年,上海通用继续领跑中国车市,体系竞争力几乎无人能及。
上汽的问号
两年之前,孙晓东离开上海通用出任上汽股份质量与经济运行部执行总监时,坊间就开始揣摩他再次执掌上汽旗下合资公司重要板块的时间。
从去年到今年,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总经理分别易职的时候,孙晓东的名字就一再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中——随后的结果众所周知,张海亮和叶永明分别接替殉难的刘坚和调任的丁磊,成为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的掌门人,大热门孙晓东继续充当守望者。
的确,从上海大众到上海通用,虽然孙晓东先后经历过上海大众严谨的德国汽车文化和上海通用宽松的美国汽车文化的历练,这种历练无论对谁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才干和能力往往并非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企不分、像上汽这样庞大的国企中。而且,上汽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人才高地。上汽集团从1984年就开启了合资先河,不仅建立起完备的人才梯队,而且在汽车整个产业链中,各个领域均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人才。
对于孙晓东此番离开,上汽集团上下几乎均保持缄默,这是典型的海派特色,非常值得玩味。
上汽集团近年来已经接连出走了多位高层,其中包括2002年9月份加盟吉利汽车的上海大众前任总经理南阳、2008年加盟北汽控股的集团副总裁汪大总、2009年离任的首位海外副总裁墨菲、2011年加盟PSA的孙晓东。如果算上2011年履新北京奔驰执行副总经理的付强和北汽副总裁的魏燕钦,上汽的人事出走大潮似乎愈演愈烈。这和同属三大集团的东风和一汽集团截然不同。
回复该发言
一个人在一个外表光鲜但却倍受煎熬的岗位上一呆就是12年,由此可知,他对于这份职业有着其他人难以理解的挚爱。
许多媒体和经销商都对上海通用此前“刘曰海+孙晓东”的黄金二人组拍手叫好,每次发布会上两人都极为默契地“一唱一和”,使“刘孙二人转”成为中国汽车业一道独特的风景。孙晓东的离去,意味着这一最佳拍档的曲终人散。
两年前的4月份,上海通用在统发的新闻稿中,这样概括孙晓东的12年,“他带领上海通用汽车营销团队建立起了业界领先、创新高效的营销模式和运作机制,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营销案例,为上海通用汽车的快速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并非经典就一定会打动所有人的心扉;同样,一个背影的离去也不会让所有人伤感。
将孙晓东的离去拔高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当然会有人不高兴,但是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市场营销初级系统的标志性人物,从胡茂元到陈虹,从刘曰海到孙晓东,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无法抹煞。
上海通用开创了中国汽车体系化营销的时代。先行者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迄今都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时代痕迹;同时代的广汽本田则已凭借过人的产品力在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是上海通用的成立,的确是开创了中国汽车从人才到系统的完备组建程序;而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填补了中国汽车营销学这块最短的板,并且丰富和“中国化”了这一块板!
上海通用的体系营销力从2002年之后名声鹊起,当然,这其中无法忽视孙晓东个人的魅力对于体系内外的影响。2008年,一位雪佛兰经销商对本刊记者说,在雪佛兰最艰难的时候,他几乎失去继续经营的勇气,而三年来支持他一直坚持到如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晓东的个人魅力。
当然,经过12年磨砺的上海通用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备而合理的市场营销体系,包括人才梯队以及管理构架等都已经非常完善。2009年到2011年,上海通用继续领跑中国车市,体系竞争力几乎无人能及。
上汽的问号
两年之前,孙晓东离开上海通用出任上汽股份质量与经济运行部执行总监时,坊间就开始揣摩他再次执掌上汽旗下合资公司重要板块的时间。
从去年到今年,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总经理分别易职的时候,孙晓东的名字就一再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中——随后的结果众所周知,张海亮和叶永明分别接替殉难的刘坚和调任的丁磊,成为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的掌门人,大热门孙晓东继续充当守望者。
的确,从上海大众到上海通用,虽然孙晓东先后经历过上海大众严谨的德国汽车文化和上海通用宽松的美国汽车文化的历练,这种历练无论对谁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才干和能力往往并非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企不分、像上汽这样庞大的国企中。而且,上汽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人才高地。上汽集团从1984年就开启了合资先河,不仅建立起完备的人才梯队,而且在汽车整个产业链中,各个领域均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人才。
对于孙晓东此番离开,上汽集团上下几乎均保持缄默,这是典型的海派特色,非常值得玩味。
上汽集团近年来已经接连出走了多位高层,其中包括2002年9月份加盟吉利汽车的上海大众前任总经理南阳、2008年加盟北汽控股的集团副总裁汪大总、2009年离任的首位海外副总裁墨菲、2011年加盟PSA的孙晓东。如果算上2011年履新北京奔驰执行副总经理的付强和北汽副总裁的魏燕钦,上汽的人事出走大潮似乎愈演愈烈。这和同属三大集团的东风和一汽集团截然不同。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解析中国汽车高管频频人事变动的背后
vivi1988132011-06-23 18:19:22 发表
有统计显示,东风公司包括合资公司高层在内,除了正常退休之外,近年来几乎没人离开体系内;而一汽集团最新的案例还是远在2002年离开一汽大众副总经理岗位的周永江。
当然,对上汽近来频繁的人事出走,外界看法各异。有人说上汽斗争复杂难以留人,但是持“频繁的人事变动没有改变,而是强化了上汽的领先地位,这恰恰证明了上汽的强大”观点的同样大有人在。
如何看待孙晓东们的辗转?每每大家会回忆起经典的10万元家轿和陆上公务舱的案例。以孙晓东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人成功的背后,固然有他超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孙晓东们所处的中国汽车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给予了他们最佳的耕耘土壤,中国汽车在短短十年内经历了日本和美国发达市场50年都未曾经历的繁荣和增长,这注定了他们中的卓越者必将喷薄而出。
但是,如今的汽车市场已经快速步入全面竞争和发展的时代,汽车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品牌和一个产品的打造和成功,而是产品力、营销力、品质一致性控制能力和设计创造力等多种综合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正如艾柯卡相对于克莱斯勒拯救这种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今天已经很难继续发生,即使是传奇的戈恩总裁也在失去身上耀眼的光环。这一切,都源于欧美和日本等传统市场近年来的不断萎靡。
中国汽车市场可能仍然是一个例外,继2010年以1806万辆总量继续遥遥领先后,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有望谱写新的篇章。席卷一切的全球化也许铲平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土壤,也改变了商场的游戏规则,不过,中国市场,仍然会是孙晓东们的乐土。
也许,舞台在变,但是激情不会磨灭。
张欣:职业经理人的未来
文 | 俞凌琳
“当个人的职业诉求与企业之间无法切合时,选择换岗和离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人需要活得快乐,哪里更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是坊间流传的张欣离职宣言,言辞间难掩对北汽的失望和对于辞职的毅然决然。当别人纷纷对自己的离职原因讳莫如深时,上交大毕业的张欣的直言直语,显露了交大人坦率真诚、毫不虚骄的特质。
传闻辞职的北汽股份副总张欣,虽然尚未正式离开北汽,但是去向已经明朗——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此番离开,距离他加盟北汽仅仅两年多。
此前一度有消息称,张欣去向有两个,一个是加盟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另一种可能是去沃尔沃。收购沃尔沃以后,李书福正在全面筹备沃尔沃的国产事宜,在成都新建工厂,在上海建立具备各支持职能的中国总部,并加强经销商网络建设,正是大量需要人的时候。同时张欣与江淮和宇通等企业也有过接触。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间人员流动越来越大,尤其以海归技术人员和高管团队为甚。有业内人士评价,如果离开北汽,投奔实力弱小的川汽集团,张欣将彻底告别中国主流汽车圈。这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失落的经理人
三年前上汽兼并南汽,张欣带领南汽一个团队加盟北汽,担任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享受副总经理待遇。在担任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期间,他协助北汽在18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了一家自主品牌工厂和实现了两个产品下线。
去年8月份,北汽控股成立北汽股份,北汽控股旗下主要的乘用车优质资产,包括北京现代中方股权资产、北汽有限、北汽乘用车事业部、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北汽新能源事业部、北汽动力总成事业部都装入北汽股份。规模扩大以后,张欣的职务也由此前的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重新任命为北汽股份常务副总,仅仅分管生产制造部分。
回复该发言
当然,对上汽近来频繁的人事出走,外界看法各异。有人说上汽斗争复杂难以留人,但是持“频繁的人事变动没有改变,而是强化了上汽的领先地位,这恰恰证明了上汽的强大”观点的同样大有人在。
如何看待孙晓东们的辗转?每每大家会回忆起经典的10万元家轿和陆上公务舱的案例。以孙晓东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人成功的背后,固然有他超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孙晓东们所处的中国汽车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给予了他们最佳的耕耘土壤,中国汽车在短短十年内经历了日本和美国发达市场50年都未曾经历的繁荣和增长,这注定了他们中的卓越者必将喷薄而出。
但是,如今的汽车市场已经快速步入全面竞争和发展的时代,汽车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品牌和一个产品的打造和成功,而是产品力、营销力、品质一致性控制能力和设计创造力等多种综合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正如艾柯卡相对于克莱斯勒拯救这种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今天已经很难继续发生,即使是传奇的戈恩总裁也在失去身上耀眼的光环。这一切,都源于欧美和日本等传统市场近年来的不断萎靡。
中国汽车市场可能仍然是一个例外,继2010年以1806万辆总量继续遥遥领先后,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有望谱写新的篇章。席卷一切的全球化也许铲平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土壤,也改变了商场的游戏规则,不过,中国市场,仍然会是孙晓东们的乐土。
也许,舞台在变,但是激情不会磨灭。
张欣:职业经理人的未来
文 | 俞凌琳
“当个人的职业诉求与企业之间无法切合时,选择换岗和离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人需要活得快乐,哪里更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是坊间流传的张欣离职宣言,言辞间难掩对北汽的失望和对于辞职的毅然决然。当别人纷纷对自己的离职原因讳莫如深时,上交大毕业的张欣的直言直语,显露了交大人坦率真诚、毫不虚骄的特质。
传闻辞职的北汽股份副总张欣,虽然尚未正式离开北汽,但是去向已经明朗——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此番离开,距离他加盟北汽仅仅两年多。
此前一度有消息称,张欣去向有两个,一个是加盟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另一种可能是去沃尔沃。收购沃尔沃以后,李书福正在全面筹备沃尔沃的国产事宜,在成都新建工厂,在上海建立具备各支持职能的中国总部,并加强经销商网络建设,正是大量需要人的时候。同时张欣与江淮和宇通等企业也有过接触。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间人员流动越来越大,尤其以海归技术人员和高管团队为甚。有业内人士评价,如果离开北汽,投奔实力弱小的川汽集团,张欣将彻底告别中国主流汽车圈。这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失落的经理人
三年前上汽兼并南汽,张欣带领南汽一个团队加盟北汽,担任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享受副总经理待遇。在担任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期间,他协助北汽在18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了一家自主品牌工厂和实现了两个产品下线。
去年8月份,北汽控股成立北汽股份,北汽控股旗下主要的乘用车优质资产,包括北京现代中方股权资产、北汽有限、北汽乘用车事业部、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北汽新能源事业部、北汽动力总成事业部都装入北汽股份。规模扩大以后,张欣的职务也由此前的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重新任命为北汽股份常务副总,仅仅分管生产制造部分。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解析中国汽车高管频频人事变动的背后
vivi1988132011-06-23 18:19:22 发表
去年北汽股份成立以来,北汽自主品牌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由于资金紧张,从今年1月以来,北汽自主品牌项目已经延期。看不到希望的张欣,五一前夕向董事长徐和谊请辞,徐和谊曾竭力挽留。
难产的自主品牌
北汽不同于其他车企,由于北京现代韩方对技术的掌控欲很强,且零部件供应主要依赖韩方;而北京奔驰不仅国产时间较短,国产化率也不高。在合资中北汽并未积累多少技术。徐和谊自然最清楚。
北汽股份成立时,徐和谊曾表示在未来两三年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团队在目前规模基础上扩大到1000多人,其中“海归”人才将由目前的100多人扩大到300多人。他曾表示,北汽将在全国设立五个大区,除了华北大区、华中大区、西南大区以及华南大区外,还将部署一个以江浙为中心的华东大区。
三年前张欣加盟北汽时,正值北汽自主品牌的启动初期。凭借职业经理人敏锐的嗅觉,张欣从中看到了希望,并跃跃欲试。
虽然,没有上市之前,北汽扩大基地时获取了当地政府的外力支援。记者了解到,由张欣主导建成的北汽湖南株洲基地,尽管由北汽100%控股,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中,株洲当地政府就拿出了一半资金。
但是,一直以来,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既缺资金又缺产品。
北京顺义的高端车基地迟迟没有动静,华南基地更是无着无落。如果按照去年北汽一元人民币象征性地收购广州宝龙集团轻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所有存量资产时所承诺的,北汽应对这个全资子公司,总投资50亿元建设华南基地。但是,记者了解到,在收购宝龙以后,北汽至今未有任何投入和正式方案出来。另外,北汽收购众泰获得轿车资质的事项,也由于资金迟迟没有落实,股权未能谈拢,从此没了下文。
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尴尬的处境,落在张欣眼里,也凉了他的心。
北汽的苦衷
北汽的资金瓶颈,不仅卡住了自主品牌项目,同时也卡住了张欣。张欣在煎熬的等待中,渐渐失去了耐心。然而,北汽也有自己的苦衷。
与上汽广汽不同,在北京现代,由于当年引进韩国现代汽车时,北汽控股与首钢等7家企业联手组建北汽投资公司,北汽控股只占北汽投资25%股份,北汽从北京现代获得的收益并不多。
北京奔驰合资以后,直到去年才开始赢利10亿元人民币。北汽控股最赚钱的部分就是北汽福田,不过相对于上汽集团的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广汽集团的广本和广丰,北汽的资金一直都不是很充裕,这也给它发展自主品牌带来了难题。
解铃还需系铃人。北汽的尴尬在于,2010年成立北汽股份的目的,是为了早日上市。也只有顺利上市才能换来北汽的新生。而北汽股份成立带来的一系列调整,不可避免地要触碰到部分高层的利益和权限。上市的步伐,显然遏制了张欣事业的步伐。
据业内人士透露,张欣辞职的主要原因正是:北汽股改成立股份公司后,职务和管理权限出现调整。北汽资金不足,自主品牌战略推进缓慢,对前景感到迷茫。
正在积极谋求上市的北汽集团目前正处于困难期,面对这种形势,作为职业经理人空降北汽的张欣却最终选择离开。
善于锦上添花的职业经理人,最终还是解不了“雪中送炭”这道题。
回复该发言
难产的自主品牌
北汽不同于其他车企,由于北京现代韩方对技术的掌控欲很强,且零部件供应主要依赖韩方;而北京奔驰不仅国产时间较短,国产化率也不高。在合资中北汽并未积累多少技术。徐和谊自然最清楚。
北汽股份成立时,徐和谊曾表示在未来两三年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团队在目前规模基础上扩大到1000多人,其中“海归”人才将由目前的100多人扩大到300多人。他曾表示,北汽将在全国设立五个大区,除了华北大区、华中大区、西南大区以及华南大区外,还将部署一个以江浙为中心的华东大区。
三年前张欣加盟北汽时,正值北汽自主品牌的启动初期。凭借职业经理人敏锐的嗅觉,张欣从中看到了希望,并跃跃欲试。
虽然,没有上市之前,北汽扩大基地时获取了当地政府的外力支援。记者了解到,由张欣主导建成的北汽湖南株洲基地,尽管由北汽100%控股,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中,株洲当地政府就拿出了一半资金。
但是,一直以来,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既缺资金又缺产品。
北京顺义的高端车基地迟迟没有动静,华南基地更是无着无落。如果按照去年北汽一元人民币象征性地收购广州宝龙集团轻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所有存量资产时所承诺的,北汽应对这个全资子公司,总投资50亿元建设华南基地。但是,记者了解到,在收购宝龙以后,北汽至今未有任何投入和正式方案出来。另外,北汽收购众泰获得轿车资质的事项,也由于资金迟迟没有落实,股权未能谈拢,从此没了下文。
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尴尬的处境,落在张欣眼里,也凉了他的心。
北汽的苦衷
北汽的资金瓶颈,不仅卡住了自主品牌项目,同时也卡住了张欣。张欣在煎熬的等待中,渐渐失去了耐心。然而,北汽也有自己的苦衷。
与上汽广汽不同,在北京现代,由于当年引进韩国现代汽车时,北汽控股与首钢等7家企业联手组建北汽投资公司,北汽控股只占北汽投资25%股份,北汽从北京现代获得的收益并不多。
北京奔驰合资以后,直到去年才开始赢利10亿元人民币。北汽控股最赚钱的部分就是北汽福田,不过相对于上汽集团的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广汽集团的广本和广丰,北汽的资金一直都不是很充裕,这也给它发展自主品牌带来了难题。
解铃还需系铃人。北汽的尴尬在于,2010年成立北汽股份的目的,是为了早日上市。也只有顺利上市才能换来北汽的新生。而北汽股份成立带来的一系列调整,不可避免地要触碰到部分高层的利益和权限。上市的步伐,显然遏制了张欣事业的步伐。
据业内人士透露,张欣辞职的主要原因正是:北汽股改成立股份公司后,职务和管理权限出现调整。北汽资金不足,自主品牌战略推进缓慢,对前景感到迷茫。
正在积极谋求上市的北汽集团目前正处于困难期,面对这种形势,作为职业经理人空降北汽的张欣却最终选择离开。
善于锦上添花的职业经理人,最终还是解不了“雪中送炭”这道题。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