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王群航正式履新华泰联合证券。
这一结果有些出人意外。自20日在网络公开离职消息后,这位前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监的去向一直为人关注;也曾有业内人士推测,王的离开或是因为近期基金业过于低迷。
但这一份惆怅已是多余,王群航并没有跳出基金圈,仅仅只换了一个东家。
机构出击
新基金发行数次延期,或许只是整个基金业“苦夏”的前奏;净值普遍回落,赎回压力增大,无一不在挑拨各家基金公司紧绷的神经。
如此背景下,王群航的突然离职,正好给市场提供了不少想象空间。
“经过慎重考虑,为了更好的事业发展前途,我还是选择了离开银河证券”,王群航在其20日的声明中表示;一时间各类揣测四起,甚至有观点称,王群航或将离开基金业。
短短一周后,答案终于揭晓。
“确实是华泰联合证券,明天我就正式入职。”23日,王群航在电话中表示。
得知这一结果后,沪上数位基金人士连唿意外。
王群航供职的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被称为国内最早从事专业基金研究的部门,2001年6月成立,三个月后,中国第一款基金产品才开始发行。
相比之下,华泰联合证券尽管已有相应的基金研究,定期公布包括基金仓位监测在内的报告;只是,这些成绩还不足以跟银河证券相媲比。
的确,为了网罗到王群航这位银河“老兵”,华泰联合证券开出的条件可谓优厚。
知情人士透露,公司不仅为王在北京专设基金研究分部,年薪也将以百万计价。以此推断,王群航的身价几乎可等同于操盘数十亿资产的基金经理。
“和基金经理相比,专业的基金研究人员更加稀缺。”一基金业内人士评点称。
一年前,同样出身于银河证券的马永谙也被民生证券揽入麾下。
马永谙,长于基金数量化分析,曾在银河证券供职逾五年,直至担任高级分析师;转投民生证券后,其岗位变更为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
基金研究机构的积极出击,并不仅仅局限在人才的挖角上。
“这段时间我们的活动很多,还请多多支持。”一上市券商基金研究中心人员就曾对记者表示。
这是一家累计近十年基金研究经验的部门,但却在今年才真正走向前台。“参与基金公司调研,出席行业论坛,与媒体交流,这些也是我的工作。”该部门基金研究负责人在与媒体交流中表示,而在此前,他的工作只是单纯的基金研究。
利益诱惑
“越是市场不好,才越要与基金公司保持联系。”一业内人士评点称。
这一观点并不难理解。
资料显示,国内对基金的研究最早起于2000年前后,代表者是银河证券、中信证券、天相投顾等;2006年,基金步入牛市,随之而来的各类研究机构也层出不穷,主要以券商研究所为依托,知名的包括海通证券、国金证券、申银万国等;此后,才有好买网、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等第三方研究机构出现。
初略统计下来,目前国内提供基金研究的机构已经超过20家。
竞争加剧,基金研究机构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作为主业之一,研究报告自然成为机构的首打。但尴尬的恰恰在此。
“坦白的说,我们投研部门根本不会去看这种报告。”沪上一大型基金内部人士表示,在其看来,市场上占据多数的基金研究报告,质量甚至不如自家研究员出品。
“金融工程或者量化部门会委托一些机构出具报告,但这属于定制,不会对外公开。”上述人士进一步补充称。
事实上,对于包括基金净值或收益的统计,目前已完全可以借相关系统软件完成;而对于选购基金的指点,对基金公司也并没有作用。
“我们更看中评级”,该基金人士介绍;在他看来,和琐碎的报告相比,各类评级对产品的作用似乎更为显著。
这种背景下,拥有基金评价资格的机构无疑掌握了更多谈判筹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