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财经的其他话题……

返回财经……


我收藏的爽吧……


关于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公道话

1 关于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公道话
jayz04152011-06-25 00:09:30 发表
 从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即将实施的消息发出,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表达了对下放成品油定价权的反对。反对的理由包括:石油行业处于垄断经营阶段,市场竞争不够;成品油成本不透明;将进一步导致民营企业处于劣势等。在此风口浪尖之时,笔者无意“站在最广大群众的对立面上”,仅是希望给出一点理性的意见,使我们共存的时代不只留下一种声音。
(一)石油行业真的处于垄断经营阶段吗?问题一出,怕是许多读者已经要翻桌子了,稍安勿躁,听笔者讲完。石油行业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勘探开采、炼油、化工、销售,从定性上说,其实哪个层面都存在外商和民营资本的身影。
一是勘探开采层面。其市场化程度最低,但在国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导下,民营资本可采用分成方式参与国内勘探开采,外资在天然气、海洋石油开采方面的参与度就更高了。因此勘探开采方面并非对其他资本关闭大门,但其生存空间不大确为事实。应注意,导致这种局面,一方面由于对战略资源开采的控制较严早已成为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石油勘探开采的高投入高风险也成为阻挡多方参与的重要门槛,使得该领域呈现曲高和寡的现状。另外在实践中,其他行业开放上游的结果也多是教训大于经验,如煤炭、稀土等。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国家里,过度分散化地石油开采,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影响较大,期待该领域进一步市场化尚不切实际。
二是炼油层面。目前国有炼油产能和地方炼油产能大致保持在8:2的态势上,而占80%的国有炼油产能分散在三大石油公司手中,其中中石化炼油产能最大,中石油次之,中海油最少。认为该层面存在垄断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原油进口权上,目前原油进口主要由国有石油公司完成,地方炼厂更多是以进口燃料油加工为主。但要说绝对垄断也未尽然,每年商务部都向非国有炼油企业分配一定的石油进口配额,且不定期进行调剂。当然僧多粥少,会让部分地炼存在怨气。但要明确,进口石油并非如进口普通商品那么简单,背后承载了太多政治、外交等国家资源,让国家拿纳税人的钱为少数个人企业赚钱铺路,而非为国有企业服务,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因此地方炼厂要求的开放石油进口权问题,只有到地炼能够依靠自身消化国际石油贸易的风险之时,才能根本得到解决。
三是化工层面。其属于充分市场化竞争领域,与成品油关联较为间接,因此不再赘述。
四是销售层面。其市场化程度有目共睹,外商、民营加油站近些年发展迅速,几乎每一次成品油降价优惠都是从非国有加油站方面发起,对国有加油站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压力。
因此定性来看,石油行业呈现越是上游市场化越弱,越是下游市场化越强的局面,但每个层面从定性上均未绝对将非国有资本拒之门外,大概所谓垄断主要反映在定量方面吧,即国有石油公司的规模占比过高。我们看几组数据,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20301万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原油产量16261.04万吨,占比80.10%。2010年中国原油加工量42290万吨,两大石油公司原油加工量33346.05万吨,占比78.85%。2010年中国成品油产量25300万吨,两大石油公司成品油产量20382.8万吨,占比80.56%。定量上显示出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占据了国内石油市场的80%份额,招至垄断嫌疑的因素确在定量上。但就如中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一样,我们反对的是垄断行为而非公司规模,即反对利用自身市场占有率谋取不正当利益,但不能阻止公司正常的成长努力。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关于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公道话
jayz04152011-06-25 00:09:30 发表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国有石油公司在利用其市场占有率恶意抬高成品油价,相反在08年国际原油价上涨到147美元时,在绝大多数地方炼厂都放弃生产的背景下,是两大石油公司顶着亏损压力在高负荷生产,保证了中国能源安全。另外应注意,两大国有石油公司都是独立法人,二者间竞争因素远多于合作。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