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说:“以后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转入国际化,围绕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利率、汇率改革,要让我们更多的金融机构走向全球。”
谈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戴相龙提出三点意见:首先,二十国集团(G20)应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作为一项迫切的历史使命。本币作为全球储币已“越来越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国际资本流动难以监控,汇率大幅波动,金融风险发现较晚。因此,如果不进行改革,不仅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难以克服,还会有新危机发生。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行的方案,建立在主要货币的汇率有协调的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戴相龙建议,建立一个主要货币的汇率有协调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最后,戴相龙提到人民币国际化,他说,中国经济占世界1/10,外汇储备占1/3。“(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理所当然,不仅对中国有利,对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也有利,”戴相龙说。
据戴相龙分析,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经常项目可兑换为基础,境外贸易和境外投资的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发展货币互换,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持有,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第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计价结算,使人民币成为结算的货币。
第二个阶段,扩大对境内外合格投资者投资联动,这将全面的推进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从而实现人民币完全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的投资货币,从结算的货币到投资的货币,其次国际资本的流动是七大类、四十三项,中国基本可兑换已经达到60%。
第三个阶段,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一个国家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主要是能够调节国际收支,使币值稳定,这时候人民币对汇率、利率是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人民币的兑换是很方便的、很安全的、很有效的。
戴相龙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有数量标准的,量变才能质变,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要达到世界储备货币的有一定的比例。“我曾经想这个比例应该是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比如10年以后,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是15%,世界的储备货币中人民币就有15%,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储备货币。”
“实现上述三个阶段,我认为需要15 20年,”戴相龙说,“时间长一点还是好的,在这期间,我们希望到2015年,人民币应该成为SDR的重要货币,因为成为这个货币,主要是在结算上广泛使用,在交易市场上使用范围也比较广。”
戴相龙指出,应该大力发展香港等地人民币离岸市场,过去20年改革主要是防范风险,是金融企业市场化,以后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转入国际化,围绕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利率、汇率改革,要让我们更多的金融机构走向全球。“另外,就是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他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