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药厂之所以能与百润合作,在肖耿民看来,主要是因为皮肤类产品不是他们的核心产品,对他们来说算是鸡肋,与百润合作后,他们可以更省力地赚钱。
除了全球前十大药厂,百润还有两类合作伙伴,专业的皮肤类药妆厂家,比如丝塔芙就是百润与法国高德美国际公司合作,此类合作占据百润销售比重的45%。另一类合作伙伴是医药研发公司,占百润销售比重的20%,此类合作的特点是利润更高,风险也相对大。
获得独家代理权只是百润的跳板,肖耿民最终的目标是买断一个产品在中国的权益,这样百润的利润空间更大,经营也更能持续。买断的达成,一来,合作伙伴要愿意卖,二来,百润需要有资本。据肖耿民透露,有些产品权益的买断金要100万美元。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愈发重视以及国内民营药厂对国外创新药的兴趣与日俱增,权益买断价格也在攀升。
2008年,百润在创业的第8年,成功地买断了两个自己一直代理的产品。为了那次买断,百润进行了第一次私募融资,引进了1550万美元。肖耿民将之称为百润的重要突破。在他看来,突破的机缘在于外国医药公司在经济危机中进行重组,以及中国医药改革政策尚未出台,卖方对中国市场前景判断不是很明朗。
产品买断后,产品依然由对方生产(百润有保留更换生产厂家的权力),百润支付相应的生产成本和必要的营运成本。百润每销售一件产品,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给对方。目前,百润销售的产品,独家买断的占销售比重的65%。
2008年,百润的另一大突破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丝塔芙产品进入销售阶段。它标志着百润从医药产品跨界到非药产品,从B2B模式延伸到B2C模式。“今年非医药产品会占到30%。”这个拓展与投资百润的VC的理念一致,这家VC(Trident Capital及其中国投资伙伴Mustang Ventures)有丰富的医药行业和零售行业的投资经验。
百润始终专注皮肤领域。由于这种专注,百润积累了丰富的选产品的经验。但是,这样会不会太窄了?成长空间有限?
肖耿民预计皮肤医药产品市场至少为150亿人民币左右的市场规模,“我们可以挖很深的井”。
目前,百润有16个中国政府批准的药品,其中3个是医学美容的系列产品,4个药妆系列产品。而从去年到今年,百润新增的产品就有6个。在肖耿民看来,中国这几年的市场发展很快。“当市场起来的时候,百润也准备好了。”
接下来,百润的规划是逐步进入海外市场,以及做产业链的延伸,诸如在合适时机,收购医药研发公司。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