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企营板的一些弊端被民企日钢革除,本是好事,却变得敏感起来。图/CFP
6月6日,端午节。
中午,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出现在营口一家酒店里。
在这里等待的,还有四家媒体。他们期待着“杜老板能露面”。
杜双华的确露面了,拿着一个二两的杯子,白酒倒上一半,和每家媒体的记者一气而干,连干四杯,客气地说,“这么多年都一直关注着,也没给你们广告费。这酒,就顶了吧。”
这是他第一次正面面对媒体。
当天,就在几个小时之前,杜双华和他的团队到了中冶京诚(营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京诚”)。一个上午后的洽谈结果,双方的一致口径是:签定了相关协议,日钢将对其做“诊断”。
这意味着,双方接下来可能展开托管合作。
这将是这家民企进行“诊断”和托管合作的第二家国企。第一家国企,同样位于营口,是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营板”)。
第一家合作的成果也在近期公布:2010年全年亏损10个亿的营板,自2011年2月开始接受日钢“治疗”,至5月底,公司当月利润总额达到5032万元。
“乍一听,就像个神话。”一个媒体从业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一场看似愉快的“国民合作”。
这意味着杜双华“坐诊”初战告捷。
难怪,杜双华愿意多喝几盅。
“患者”与“医生”
坐诊的“神话”,序曲是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的。
营板是一家有30多年中厚板生产历史的钢铁企业,拥有全国最好的扎板生产线。但是金融危机后,业务一度下滑,到2010年,一年的亏损达到10个亿。
为扭转这个局面,营板曾和五家钢铁企业洽谈过合作。最后选择了日钢。
双方谈判很有效率,杜双华说:“如果让我干,亏了算我的,挣了咱们平分。”2月15日,双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日钢负责为营板“诊断病情”,并托管其生产和销售。之后向营板派驻了十名高管。
这相当于一家国企把经营权交给了一家民企,也好比一个病人将自己的病体交给了医生。
首先疑问的是:“医生”为什么是日钢?
日钢是一家年轻的钢铁企业。2003年3月13日,还在华北衡水做制管厂的杜双华带着三个副总和一百多号员工,开始在山东日照建厂奠基。从3月31日开工建设到9月28日出钢出铁,杜双华给自己规定的时间是181天。这个时间里,日钢建成了,也出铁水了。这被称为“日钢速度”。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日钢靠着迅速吞进低价铁矿石节省了大量成本,在国内钢企中第一个扭亏为盈,又被冠以“日钢现象”。
与此同时,能走出这一步,找一家民企来托管自己,这家“患病”的国企也得有足够的魄力,起码准备好了“放下面子”。
那“患者”又为什么是营板?
一位90年代进入营板的员工,对《中国周刊》记者说,“经济危机之前,营板一直也是一个好企业,比较重市场效率。”
他说,营板一直是一个人当三个人使,公司很少招人,为的是减小包袱。一度,营板是国内国有钢铁企业中人均产量名列前茅的,“我们前董事长也是一个讲究实干的人,员工经常会在生产一线看到他。实干派的。只不过,也无法摆脱一些国有企业的弊病,经济危机一来,加速了问题的爆发。”
问题与优势切合,日钢与营板,一家民企与一家国企,双方一拍即合。
杜双华在2月份的动员大会上,开头就说,“(这次合作)是日钢发展中一次重大机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