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讯:“这个背篼居然会说写英语,真是太厉害了。”7月11日晚上,本报记者接到市民李先生电话,称在公园路遇到一位背背篼的农民兄弟在路上写起了英语,还会读会翻译,觉得不可思议。(7月13日《贵州商报》)
“背篼哥”秀英语令人刮目相看。这位农民兄弟初中毕业后没有再继续读书,来贵阳后找不到工作就背背篼,由于自己很喜欢英语,于是就自学英语,到现在都有7、8年了,前几年他都能记10000多个单词。有次他帮一外国人背背篼,试着和那外国人用英语聊了起来,那外国人夸他不简单,背背篼也会说英语。当然,要让“背篼哥”扔下背篓,拾起英语来找份翻译之类的工作,还是勉为其难。毕竟他未经过专业学习,写写画画还行,说起来就有些生硬了。但是对“背篼哥”秀英语,不能止于围观。
“背篼哥”在生活的逆境中坚持学英语,折射出现实很骨感,梦想却很丰满。只要有理想在,人生就会迎来每一天的阳光。今年,江苏81岁的老人已是第11次进高考(微博)考场,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圆一个考取大学的梦想,尽管成绩不佳,屡战屡败,老人却一点也不气馁,初衷不改,要将高考进行到底。的确,有梦想,有坚持,才可能有舞台。前年,复旦大学将38岁的三轮车夫蔡伟正式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这位辽宁汉子仅有高中学历,通过长年自学,精通古文经史,被一位复旦老教授“慧眼识英才”,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高等学府,实现了自己对经文研究不离不弃的理想追求。然而,“背篼哥”只是在他平时背背篼没生意时,蹲在地上如马良作画般温习一番英语。其他坚守知识梦想的弱势群体也和他一样,社会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在生计的逼仄中坚持学习实属不易,要想取得成功更是难于上青天。
“背篼哥”秀英语呼唤文化低下高傲的头。杭州图书馆面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面向流浪者和乞丐等底层民众,曾引发热议。馆长褚树青一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的感言受到众多网友的热捧。原因很简单,就是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从知识精英嘴里说出来,不仅见证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更推动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惠及普通民众,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文化公益与文化公平。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更多地向公众特别低收入群体敞开知识和文化的平台,承担起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既要让面临“产业壁垒”、“知识壁垒”,仍在“多劳少挣”的农民工提升技能,又能让买不起书、念不了大学的社会弱者吃上“免费文化午餐”。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这样描述贫困的概念:“贫困的终结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极端苦难的状态,更意味着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走上发展的阶梯,开始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与希望。”让社会弱势群体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和更多的发展空间,哪怕不能让“背篼哥”放下的他的背篼,也要为他享受学习英语的这份快乐提供一张低廉的课桌,这是政府的良知和责任,也是社会公平和谐的应有之义。
回复该发言